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傳 | 上頁 下頁 |
七五 |
|
愛因斯坦對宇宙的思考是一股急流,不僅對於一些比較無畏的瑣事,就是個人和社會的悲慘事件也無法使它停止或轉彎,但這決不說明他對個人或社會的命運漠不關心。愛因斯坦對他親近的人所發生的一切事是異常敏感的,社會災難使他深感悲痛,但他總是那樣緊張地堅持工作。英費爾德回憶起在愛因斯坦的妻子病危的日子裡,他是怎樣生活和工作的。一樓變成了家庭醫院,她就躺在那裡。而愛因斯坦在二樓工作。他極為沉痛地感到將要同他最親近的人永別了,但他像往常一樣地非常緊張地工作。妻子逝世後不久,愛因斯坦就來到了範氏堂,他面色蠟黃,消瘦,也蒼老多了。可是,他立即就著手討論運動工程工作中的困難。看來,極端抽象的思維對愛因斯坦來說就像呼吸一樣是不間斷的。 1937年初,英費爾德在經過長時間的猶豫之後,決定同愛因斯坦商量一個純個人的問題。他在普林斯頓得到了一年的獎學金。該考慮一下和愛因斯坦下一步工作的可能性了。儘管愛因斯坦力爭,英費爾德延長獎學金的申請還是遭到拒絕。這時,他想出了一個同愛因斯坦一起寫通俗讀物的主意。只要對任何一個出版社說這是愛因斯坦同意的,預支一半稿費,就足夠英費爾德在普林斯頓再呆一年的生活費。英費爾德勉強克制住難為情,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地向愛因斯坦說明了這個計劃。愛因斯坦靜靜地聽著,直到英費爾德終於講出了他想幹什麼。最後,他小聲地說:「這個主意不錯,很不錯!」 然後,他向英費爾德伸出了雙手,說:「我們來幹吧!」 愛因斯坦沒有想到寫關於相對論的通俗讀物,吸引他的,後來甚至使他著迷的是另一個計劃——說明逐漸納入科學的世界圖像的基本的物理學概念的邏輯。對物理學的歷史的闡述,不可避免地要抓住走在前面的、純物理的圖像,這些圖像在進一步嚴密的和系統的說明中才被公式和計算所代替。探索以及思想衝突的羅曼蒂克就會從歷史的觀點清晰地展現出來。 愛因斯坦對先於嚴格論述的直觀的和半直觀的圖像的興趣,是即將要寫的那本書的主要內容,而且「這是一齣戲劇,思想的戲劇。我們的書應該是一本對每一個熱愛科學的人都有意思的、極感興趣的書」。 愛因斯坦關於正是這些圖像構成「思想的戲劇」的觀念——這一切都是同基本的認識論原理聯繫在一起的。在直觀圖象中,以清晰的形式保持著實驗驗證理論的原則上的可能性,它排除了理論的先驗性質。假如科學是認識所固有的先驗前提或約定前提的簡單的邏輯發展的結果,那麼它可以成為任何東西,但就是不成其為戲劇。假如科學是現象學論斷的彙集,是「純粹描述」,是主觀「經驗」的結果,那麼科學中就不存在「逃避顯然性」、意外的奇跡、思想的衝突,——所有那些使科學變成戲劇以及科學史上呈現的東西就都沒有了。 與闡述的特點有關的構思是同對書的內容的設想相吻合的。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想避免表面效果,任何一種表面的與主題無關的點綴物。他們不想用宇宙的浩瀚無垠,星系際的距離達到數百萬光年等等同原子的體積的對比方法去敗壞讀者的想像力。此外,按照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的看法,擬議中的書不應當造成一種觀念,似乎科學同普通的健全思維有原則區別。如果科學是約定的先驗的圖式的邏輯發揮,它就不可能和從日常經驗中產生的觀念有什麼共同之處。但從愛因斯坦的認識論立場中卻得出相反的結論:科學思維和日常的健全思維走的是同一條道路,但它走得遠一些,深入到碰見新的規律性的那些領域,而日常的健全思維(至少在開初)卻認為這些規律性是反常的。 1938年4月,《物理學的進化》一書問世了。 該書序言中寫道:「在我們寫這本書的時候,關於我們所想像的讀者的特徵,曾作過很長的討論,並且處處都在替他們著想。我們想像他完全缺乏物理學和數學的實際知識,但是卻具有很強的理解能力,足以彌補這些缺憾。我們認為他對物理學和哲學的觀念很感興趣,同時他對努力鑽研書中比較乏味和困難的部分有忍耐性。」 應當說,這樣的讀者是有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不要求具有專門的知識,但它對知識修養、對抽象思維能力、對徹底性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它要求對人類思想的進化有濃厚的興趣,具有這樣的一些才能和愛好的讀者的實際典型的多樣性是時代的一面極其重要的旗幟。現在,許多人努力不懈地從科學史中尋求對現代問題的答案。基本答案——世界的和諧及其可知性——表現在下面幾行字裡:「如果不相信我們的理論結構能夠領悟客觀實在,如果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的和諧性,那就不會有任何科學。這種信念是,並且永遠是一切科學創造的根本動機。在我們所有的努力中,在每一次新舊觀念間的戲劇性鬥爭中,我們堅定了永恆的求知欲望,和對於我們的世界的和諧性的始終不渝的信念……」 愛因斯坦對已出版的書的態度是特殊的。《物理學的進化》一書的準備工作使他全神貫注,然而一旦寫完手稿,他就對它毫無興趣了,無論對清樣還是印出的樣書,他看都不看一眼。為了不得罪出版者,英費爾德只好對出版者說:愛因斯坦教授對書很感興趣,特別是書的裝幀,他很喜歡。可實際上,他連翻也沒翻過這本他親自構思的書。 §原子悲劇的由來 1921年,愛因斯坦在布拉格講學時,曾接見了一個非見他不可的年輕人。這位不知名的年輕人說:「教授先生,你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公式:E=MC2,我則發現了一種巧妙的機器,能把物質中億萬個原子所蘊藏的能量,統統釋放出來。到那時候……」 愛因斯坦靜靜地聽著,笑著說:「不要激動,年輕人。現在不是細談這事的時候,你知道嗎?」 當時的物理學還沒有發展到這樣的地步:能把E=MC2這個公式應用到實際中去。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把原子的質量中蘊藏著的能量釋放出來,那是100年後的事情。有人乾脆說,那是永遠也實現不了的事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