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傳 | 上頁 下頁


  小小的羅盤,裡面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鍼,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1953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在74歲生日宴會之前,舉行了一個簡短的記者招待會。會上,他收到一份書面的問題單。單子上第一個問題就是:「據說你在5歲時由於一隻指南針,12歲時由於一本歐幾裡得幾何學而受到決定性的影響。

  這些東西對你一生的工作果真有過影響嗎?」

  愛因斯坦的回答是:「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我相信這些外界的影響對我的發展確是有重大影響的。」

  愛因斯坦接下來的回答似乎更饒有趣味:「但是人很少洞察到他自己內心所發生的事情。當一隻小狗第一次看到指南針時,它可能沒有類似的影響,對許多小孩子也是如此。事實上決定一個人的特殊反應的究竟是什麼呢?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可以設想各種或多或少能夠說得通的理論,但是決不會找到真正的答案。」

  的確,一個兒童的一次偶然經歷和日後偉大的科學發現之間,大概怎麼推論,也難以找出讓人心服的必然性聯繫。希特勒還是一個孩子時,大約總有舞刀弄槍的遊戲活動,但由此推出他最終成為戰爭狂人的淵源關係,終究有些可笑。所以,儘管愛因斯坦兒童時代「羅盤經歷」中感受到的困惑與日後相對論的研究對象有共同性,但這種共同性畢竟有著性質上的差異:前者無非是一個孩子對自然現象的驚奇感;後者則是對宇宙規律的有意探索。倘若愛因斯坦沒有成為物理學大師,那小小的「羅盤經歷」也就失去任何意義,更不會為人們津津樂道。只是就小愛因斯坦的好奇心來說,他確是一個早熟的、聰慧的孩子。當同年齡的孩子們還在盲目認可一切可感知的對象時,愛因斯坦卻感受到一種無法看見的力量,我想,這很可能仍與音樂的無形魅力有關係。

  真正促使愛因斯坦對超感官世界發生濃厚興趣的是數學。音樂已給了愛因斯坦一個和諧美麗的圖景,如今,數學又將給他證實這個圖景。二者結合起來,就為愛因斯坦的精神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堅實的基石。對理想世界的情感依戀與理智認同便是愛因斯坦後來執著、自負、倔強性格的內涵。

  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在12歲時,我經歷了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這是在一個學年開始時,當我得到一本關於歐幾裡得平面幾何的小書時所經歷的。這本書裡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至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至於不用證明就得承認公理,這件事並沒有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據一些其有效性在我看來是無容置疑的命題來加以證明,那麼我就完全心滿意足了。比如,我記得,在這本神聖的幾何學小書到我手中以前,有位叔叔①曾經把畢達哥拉斯定理告訴了我。經過艱巨的努力以後,我根據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證明了』這條定理;在這樣做的時候,我覺得,直角三角形各個邊的關係『顯然』完全決定於它的一個銳角。在我看來,只有在類似方式中不是表現得很『顯然』的東西,才需要證明。而且,幾何學研究的對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覺的對象似乎是同一類型的東西。這種原始觀念的根源,自然是由於不知不覺存在著幾何概念同直接經驗對象的關係,這種原始觀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個著名的關於『先驗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根據。」

  ①指赫爾曼·愛因斯坦的弟弟雅各布·愛因斯坦。

  這段頗長的自述是我們理解愛因斯坦科學思想形成發展的重要資料。一個12歲的孩子,在不可思議的感受中迷上了數學,而且初次領略了一個古老又永恆的哲學命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一個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的平方相加等於斜邊的平方。這個平方並不是顯而易見的,可是卻能證明。人的思維能證明不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這是多麼奇妙!那麼量一量行不行呢?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小愛因斯坦當時是否作過這樣的設想。從上邊引證的自述來看,愛因斯坦直覺地感到:不行。一千次、一萬次量度不能代替一次證明,一次證明卻能代替一千次、一萬次量度。幾何學給愛因斯坦帶來的思維奇妙性,使他來不及按部就班,竟一口氣把《聖明幾何學小書》學到最後一頁。

  在愛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學領域的最初幾步,有兩個人是很重要的,雖然很難說他們兩人在思想上對愛因斯坦有什麼大的影響,但正是他們,把打開自然科學殿堂大門的第一把鑰匙遞給了愛因斯坦。這兩個人是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和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

  雅各布·愛因斯坦是個很有事業心並且精力充沛的人,是一個工程師,也和赫爾曼·愛因斯坦一樣愛好數學,就是他動員赫爾曼·愛因斯坦一家移居慕尼黑。在工廠裡,他管技術;在家裡,他則是小愛因斯坦入學前的數學啟蒙者。愛因斯坦上學後,雅各布叔叔常常給小愛因斯坦出些數學題讓他解答。每當正確解答後,愛因斯坦就特別高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