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因斯坦 | 上頁 下頁
一六


  第二章 奮鬥成功的奧秘

  1.追求科學的理念

  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

  愛因斯坦以做一個追求真理的人而自豪。他曾經說過:

  「我們的時代為其在人的理智發展中所取得的進步而自豪。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品質之一——儘管把這種自豪感喊得最響的卻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追求真理和科學知識是神聖的高尚事業——這是愛因斯坦終生全力以赴的追求,是他堅持不變的信仰。他認為,歐洲知識分子的出色成就的基礎「是思想自由和教學自由,是追求真理的願望必須優先於其它一切願望的原則」;「我們這份最有價值的財產,是用純潔的偉大的殉道者的鮮血換取來的」。愛因斯坦此處所說的自由,是現代西方思想中的自由,他曾解釋說:「我所理解的學術自由是,一個人有探求真理以及發表和講授他認為正確的東西的權利。這種權利也包括著一種義務:一個人不應當隱瞞他已認識到是正確的東西的任何部分。」

  愛因斯坦所理解的自由是一種思想的自由,探索與研究的自由,這種自由是立足於人類普遍意識的自由,因此這種自由所應承擔的義務就是自由的思想屬￿人類,而決不是私有。正是因為如此,愛因斯坦在意大利著名科學家受到法西斯摧殘時,他才會提出「尊重那些誠摯地追求真理和科學知識的人的自由應該作為整個社會的最高利益」。對於他自己,作為一名猶太人,他認為猶太人的傳統特徵之一,是追求真理,高度尊重各種形式的理智的追求和精神的努力。他以世界上出現了馬克思和斯賓諾莎而感到光榮,也因此而以自己作為一名猶太人而感到光榮。

  作為一個思想家,他將自由視作為最高價值的體現,作為一個科學家他將自由落實到對真理對科學知識的不懈追求上。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將此作為自己的人生原則。在他為衣食奔波,為謀職而求告的時候,他沒有放棄這一原則,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在他取得了成就,創建狹義相對論,有了在大學的教職,可以安心從事科學研究的時候,他仍然沒有放棄這一原則,還是不斷地投身于向科學高峰的攀越。在他創建了廣義相對論,被人譽為顛覆牛頓體系的英雄,「一個其思想對世界的變化作出了超過任何其他人的貢獻的科學先驅者」的時候,他沒有陶醉于勝利的喜悅和讚頌之中,他仍然沒有放棄這一原則,而視名譽和聲望如敝屣,繼續他那科學研究直至死亡。在他遭受到「反相對論公司」的攻擊,遭受到希特勒法西斯反猶迫害時,他沒有退縮,勇敢地進行抗爭,仍然堅持戰鬥,為真理而不畏強權,他還是未曾放棄這一原則。

  1933年當普魯士科學院發表聲明對愛因斯坦進行譴責時,愛因斯坦不顧身家性命勇敢應戰。勞厄曾經勸說愛因斯坦對政治問題採取克制態度,其理由是:「學者在政治鬥爭中通常總是被碾於輪下。」愛因斯坦不同意這一看法,他說:「試問,要是喬達爾諾·布魯諾、斯賓諾莎、伏爾泰和洪堡也都這樣想,這樣行事,那末我們的處境會怎樣呢?」愛因斯坦將這些為自由而堅持戰鬥的科學家引為自己的典範,他這樣來表達他的信仰和態度:

  「世界大戰期間,有人想使一位荷蘭大科學家(洛倫茲)相信,在人類歷史中,強權勝過公理。他回答說:『我不能否定你的主張的正確性,但是我是知道,我決不願意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讓我們都像這個人一樣地去思想,去認識,去行動,決不接受致命的妥協。為了保衛公理和人的尊嚴而不得不戰鬥的時候,我們決不逃避戰鬥。要是我們這樣做了,我們不久就將回到那種允許我們享有人性的態度。」

  愛因斯坦堅持的信念和他信奉的認識論原則以及科學方法始終支配著他的科學研究,支配著他的人生,正是在這一點上,很少有科學家像愛因斯坦那樣出自於自覺和表現得那樣突出。

  在愛因斯坦的科學生涯中,他認為,一個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顛倒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這是一種幸運,因為它可避開世人的荒唐和愚蠢所帶來的痛苦。他一生努力從事理智的探索,真理的追求,因而得到安慰。他對妹妹說過:「在物理學基礎的研究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嘗試性的探索,儘管誰也信不過別人抱有很大希望的嘗試。一個人直到他最後取得進展之前,總是處在緊張狀態之中。我還有可以自慰的地方,我所做的主要工作已被公認為我們科學的主要部分。」

  持執著於信仰和理想所萌發出的激情

  愛因斯坦曾多次地表示過他具有深摯的宗教感情,並且認為有偉大成就的科學家無不具有宗教感情,他還常常說到他的上帝。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知道,早在少年時代,愛因斯坦就想擺脫純屬個人日常生活的興趣,可是,他不知道究竟該把精神上的力量貢獻給怎樣一種崇高的、超出純粹個人興趣範圍的思想,因此曾經一度以幼小的心靈而沉湎於宗教。隨著知識的增長,特別是閱讀科普書籍,他心靈中激發起對宗教教義的敵對情緒,因為宗教教義與科學的世界圖像是不一致的。他在自述中寫道,聖經中的神話在科學的打擊下垮臺了,把他意識中的國家權威也推翻了。那時這位睿智的少年,得出了一個「使人震驚的結論」,那就是:國家用宗教精神教育青年,是在欺騙青年。他說:「這些經歷產生了對任何權威的不信任和對當時我周圍社會環境裡存在的信仰和信念的懷疑態度。這種態度再也沒有離開過我。」與宗教的決裂,並且認識到社會與宗教的關係,是少年愛因斯坦的一次思想勝利。從此以後,他轉向了積極的自由思想,積極的獻身給「超個人的」而又是合乎理性的、現實的思想。

  他失去了天堂,得到了自由思想。他的追求在於尋找那宇宙的合理圖式,在於擯棄了一切先驗論的框框,在於將理性、秩序性作為個人之外的,不依賴於認識的、客體的世界自身所固有的,因而對此追求不懈。從此那個包括整個宇宙的宏大思想在源源不斷的經驗和知識中成長起來,在知識的長河中不斷尋求證實,得到改變、概括和具體化。愛因斯坦在晚年時回憶說:「我從來也沒有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後悔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