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愛迪生傳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這個人看看四周沒有人,就很快地做完,然後又回到參觀的人群中。 後來,當愛迪生打開開關時,裝在配線裡的保險絲斷了,白熾燈也就不亮了。 這時,愛迪生研究所的一個人一把抓住這個人,因為他從研究所的樓上,看到了這個人的破壞行為,所以就趕了下來。 於是,這個人的身份暴露了。大家問他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他回答說:「因為對方給我錢。為了破壞愛迪生的實驗,我混進了參觀的人群,找機會去弄斷配線,想使愛迪生的實驗失敗」。 由於壞人的破壞,這次實驗不能順利進行。此刻,參觀的人群中馬上有人吹起口哨,也有人責駡愛迪生的失敗。講解實驗的人只好作解釋:「請大家靜一靜,這次的失敗,並不是我們的產品不好,而是因為有人把配線弄斷,破壞了我們的實驗。各位不必害怕,我們將重新開始實驗」。於是參觀的人們給以很大的掌聲。 不久,打開開關,實驗又開始進行,數千個白熾燈把門羅廣場照得通亮。 儘管有人懷疑、攻擊、破壞,但愛迪生深信,等到電燈製作簡單、價格便宜後,一定會受到大眾的歡迎;到那時,這些謠言、中傷、攻擊自然會煙消雲散。 §致力於白熾燈的改進 在1879年最後一周門羅公園電燈展覽之後,愛迪生的電燈設想的中心,一直是如何從總的發電裝置向廣大地區輸送電力。首先的項目是完善安裝在居室、寓所和商業建築裡的電力設備。1880年1月初,他提出了關於電燈、製造高真空的裝置和一種特殊燈泡、燈架的專利申請。到年底之前,他的專利內容達56項之多,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有關電燈、發電機、輔助設備及各種形式配電裝置的申請。 在愛迪生的眾多研究項目之中,改進燈泡是主要的攻關內容。愛迪生不斷對燈泡的形狀進行改進。1879年末,燈泡還是帶有長頸的圓形,燈絲直伸到最裡端,鉑制的穿入線被封在裡端的頂上,燈泡的頂點是尖的。又過了幾個月,愛迪生通過加大燈泡的尺寸來提高白熾燈的亮度。後來,他又在燈絲連接處使用了一種德國玻璃,以使燈泡得到更好的密封。不久他又放棄了這種作法,燈泡的形狀也再次改變。 在整個80年代,愛迪生對白熾燈不斷地進行改進。他認為,換燈泡無須找來電工專門作業。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反復進行試驗。先是在燈泡下裝配了木制插座,然後又將木制插座改為熟石膏插座。最後,愛迪生發明了一種螺帽,這是從煤油罐的螺旋蓋上得到啟示後改裝而成的。 愛迪生為檢驗燈泡的性能,把電燈拿到輪船上進行試驗。1880年5月,一艘3200噸的鋼殼輪船「哥倫比亞」號從賓夕法尼亞切斯特的造船廠啟航,作繞過合恩角前往加利福尼亞的首次航行。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艘由電燈照明的輪船。「哥倫比亞號」經過兩個月的航行抵達舊金山,船上的全部115盞白熾燈在連續照明415小時之後,仍然熠熠發光。翌年,愛迪生在倫敦的霍爾本高架橋開動了第一個城市白熾燈照明系統。由愛迪生設計的,從紐約運來的兩台巨大的發電機給周圍地區,包括英國中央郵政大廈地區在內的大約2000盞電燈提供了電力。 提高燈泡耐久率,是愛迪生改進白熾燈的重要一環。經過一年多的改進,他的一隻樣燈以16支光的亮度燃燒了1589個小時。雖然壽命的延長意味著需求量的減少,但電燈的普及使這種需求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大增加。1882年,大約製造了10萬隻燈泡;10年後,年產量就達到了400萬隻;到1903年,年產量已達4500萬隻。 燈泡的銷售量如此之大,與降低燈泡生產成本有直接關係。愛迪生在降低生產成本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第一批燈泡每一隻生產成本約為1.25美元,愛迪生估計,為了與已有的照明方式競爭,這些燈泡每只售價必須不超過40美分。若要按這個價格出售,他必須對燈泡生產保持控制權,並且在努力把燈泡生產成本降低到有利可圖的水平的同時,他本人承擔虧損的風險。在燈泡生產的第二年,他把生產成本降到每只1.10美元。第三年,降到50美分,第四年降到37美分。當他使每只燈泡成本降到22美分時,他就賣掉製造權,把精力集中到其他研究項目上去。 為了提高燈泡的質量,延長燈泡的壽命,愛迪生想盡一切辦法尋找適合制燈絲的材料。到1880年5月初,愛迪生拿起記事簿算了算,他試驗過的植物纖維材料共約6000種。雖然燈泡試製成功了,但他總覺得燈絲結構還不能令人滿意,質地不夠勻稱,因而發出的亮光也不怎麼理想。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愛迪生在試驗室拾到一把蒲葵扇。愛迪生把它揀起來,看了又看,眼睛盯到它四周纏繞著的細細的一圈竹絲上。由於他一直在思考著用哪種合理的纖維有機物來做燈絲,所以馬上就把竹絲取下,交給助手立即做試驗,沒想到,效果空前好。愛迪生高興極了,他決定,一定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竹子,充當電燈的燈絲。 於是愛迪生詳細調查有關竹子的資料,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有1200種,他準備把1200種的竹子,全部拿來實驗。 他的做法確實很徹底,從研究所的人員中,選出20人組成調查隊,準備了10萬元費用前往世界各地。 愛迪生本人也親自到西印度群島中的牙買加島,拿回各種竹子。 中國和日本產竹種類最多,故從兩國入手。他初派威廉穆爾(William H.Moore)于1880年夏赴東亞,深入中日內地。穆爾歷盡艱辛,采竹多種帶回。愛迪生選定一種最合適的日本竹子,即與日本農戶訂好合同,按時供給若干量。日本農戶善於改良竹種,竟能出貨日佳,愛迪生以為此竹纖維特別均勻,樂於久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