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七七


  1971年12月5日至6日,聯合國安理會試圖通過一項提案,但沒有成功。因為蘇聯不準備承認這一沒有涉及到東巴基斯坦政治局勢的提案。同時,美國和中國也同樣不會贊成這一提案。在安理會進行辯論時,中國代表和蘇聯代表交替地進行激烈的辯論。例如,黃華在12月6日宣稱,「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到處實行侵略、顛覆和擴張政策。」馬立克對此進行了反駁:「中國代表用漏洞百出的、病態般的誹謗反對蘇聯,渴望著充當帝國主義大院裡的小丑角色」。

  1971年12月6日,聯合國安理會最後作出決定,將辯論的問題提交給第二天召開的聯合國大會討論。一些國家(在這些國家中,只有意大利直接與另一個超級大國結盟)提出了一個議案,呼籲印度、巴基斯坦應立即停火,將本國的軍隊撤到雙方邊界一側。馬立克又一次否決了這一提案。他提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武裝部隊只不過是實現停火而已,而實際上,巴基斯坦當局會繼續採取報復和恐怖行動。」巴基斯坦政府必須「停止流血事件,立即無條件地承認東巴基斯坦人民的意願。」中國代表喬冠華聲明,「印度政府是徹頭徹尾的侵略者」,「蘇聯政府是印度侵略者的後臺老闆。」他呼籲,「聯合國必須強烈地譴責印度侵略巴基斯坦的行為,徹底揭露蘇聯社會帝國主義對印度侵略者的厚顏無恥的支持。」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這一提案。蘇聯和它的盟國(羅馬尼亞除外)投了反對票。

  1971年12月12日至13日,安理會再次召開理事會。美國代表在會上提出了一個議案。該提案實際上與12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提案完全相同。雅科夫·馬立克反對這個提案。他一再聲明,這個提案忽視了印度、巴基斯坦爆發戰爭的根本原因。在辯論過程中,馬立克提出安理會應讓孟加拉國(東巴基斯坦)的代表阿布·賽義德·喬杜裡法官到會發言。馬立克是在12月4日的安理會上第一次提出這個議案的,但是,當時安理會認為這個問題需要作進一步的磋商。在同一場合,黃華反對馬立克的提案(黃華在12月4日提出,讓孟加拉國代表到會發言,無異於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結果,喬杜裡法官沒能在安理會發言。

  1971年12月16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猛烈抨擊印度和蘇聯的政策。聲明在譴責東巴基斯坦的印度軍隊的「最兇殘的暴行」之後強調指出,印度「不僅要吞併東巴基斯坦,而且還要消滅整個巴基斯坦。」聲明指出,蘇聯對印度實行政策的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控制,進而同另一個超級大國爭霸整個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同時,又扶植印度成為

  南亞次大陸的次超級大國,作為蘇聯侵略亞洲的助手和夥伴。」

  1971年12月17日,周恩來對印度和蘇聯也進行了類似的抨擊,譴責印度對東巴基斯坦人民實行大屠殺。12月22日,《真理報》上發表了一篇反駁文章,宣稱中國已強烈要求美國派戰艦進入印度洋,並且指責周恩來是中國實行反蘇政策的主要煽動者。

  東巴基斯坦實行停火以後,安理會於1971年12月22日再次舉行會議。會上,有的代表提出了一個和解的議案。提案呼籲嚴格遵守停火協定,印巴雙方的武裝部隊應儘快撤到各自國土上去。安理會以13票對零票通過了這個提案。蘇聯代表對這一提案表示棄權。中國代表投了贊成票,但又表示對該提案不甚滿意。

  1971年12月22日,孟加拉國流亡政府在達卡宣告成立(3月26日)孟加拉國。1972年1月24日,蘇聯承認了這個新獨立的國家,並立即給孟加拉國提供經濟援助。中國直到1975年8月31日才予以承認。

  §與日本的關係

  (1972年~1983年)

  中國和蘇聯對獲得日本這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日益強大的鄰邦都很感興趣。為了抗衡蘇聯在太平洋不斷增長的勢力,中國很想得到日本的支持;同時,蘇聯也需要防止中國和日本結成反蘇聯盟。由於邊界爭端,特別是蘇聯和日本的邊界爭端,使情況複雜化了。就日本方面來說,日本試圖在與中國、蘇聯打交道時,在兩者中間保持平衡。

  蘇聯與日本的領土爭端問題主要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時,蘇聯所佔領的距離日本東北部海岸較遠的幾個島嶼。這些有爭議的島嶼包括:國後、擇捉、齒舞和色丹四島。日本人認為,這些島嶼是日本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些島嶼位於庫頁群島的最南端,無論是從戰略上考慮還是作為捕撈中心,都是十分重要的。儘管蘇日兩國在1956年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但由於雙方對這些島嶼爭論不休,從而使之成了雙方締結和平條約的障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