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中蘇關係內幕紀實 | 上頁 下頁
一三


  ◎第四章 論戰的加劇

  (1962年~1963年)

  1962年秋的三件大事——蘇聯與南斯拉夫友好關係的重新建立、古巴危機和中印戰爭——導致了中蘇雙方論戰的重新開始。在這次論戰中,雙方很快地拋棄了他們的攻擊是針對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的偽裝。

  §蘇聯與南斯拉夫恢復友好關係

  (1962年5月~10月)

  在訪問保加利亞期間,尼基塔·赫魯曉夫在1962年5月16日瓦爾納的一次講話中指出,蘇聯必須全力以赴地與南斯拉夫合作並以此幫助南斯拉夫加強其社會主義地位。此後,反南斯拉夫的論戰在蘇聯新聞界銷聲匿跡了。當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當時擔任國家元首職務)於1962年9月24日至10月4日正式訪問南斯拉夫時,他指出,蘇聯對南斯拉夫的

  政策是建立在赫魯曉夫瓦爾納講話所規定的原則基礎之上的。

  在中國,勃列日涅夫訪問南斯拉夫激起了反南斯拉夫宣傳的加劇。9月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一個激烈攻擊「鐵托集團」的聲明。聲明宣稱:「鐵托集團在背叛共產主義事業和滿足帝國主義的需要方面變得更加卑鄙」。伴隨著與蘇聯意識形態論戰的加劇,1966年至1968年在中國暴發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古巴危機

  (1962年10月)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聲明,美國政府掌握著蘇聯設置在古巴的、能夠把核導彈發射到美國和中美洲大部分地區的導彈基地的確鑿證據,在導彈基地由聯合國監督之下撤離之前,「將對所有運往古巴的進攻性軍事設備的船隻進行嚴格的檢查」。當肯尼迪總統于10月27日保證美國將不會入侵古巴,作為報答,赫魯曉夫在第二天同意拆除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基地時,古巴危機結束了。中國政府通過組織大規模的反美示威表示不贊成赫魯曉夫的這種妥協。10月29日,由北京的示威者發給古巴政府的一份電報宣稱:「6億5千萬中國人民永遠是古巴人民最可靠、最忠誠的戰友,永遠和古巴人民同甘苦,共患難」。

  §蘇聯對印度的軍事援助與中印戰爭

  (1962年10月~11月)

  蘇聯向印度空軍提供蘇制米格式戰鬥機和特許在印度建立一座製造這種飛機的工廠的協定,于1962年夏簽訂。雖然,蘇聯的第一批戰鬥機直到1963年2月11日,中印戰爭結束後才抵達印度,但是,由於中國與印度的緊張關係,該協定極大地觸怒了中國。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軍隊之間的戰鬥在印度的東北邊界和拉達克地區爆發了。在東北邊界地區,中國軍隊向南推進了100多英里,威脅著阿薩姆平原;但是,在拉達克地區,中國軍隊沒有越過聲稱為中國領土的邊界線。1962年11月21日,中國人宣佈單方面停火並撤回了軍隊。

  蘇聯政府對這一事件採取了緘默的態度,對任何一方都不表示明顯的支持。11月5日《真理報》呼籲中印之間「無條件」地停火和立即進行談判。

  §1962年的共產黨會議

  (1962年11月~12月)

  1962年11月至12月舉行的保加利亞、匈牙利、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代表大會進展的情況,說明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危機的加深。在11月5日至14日舉行的保加利亞共產黨代表大會上,托多爾·日夫科夫(党的第一書記)對阿爾巴尼亞領導人的譴責。在言詞上也明顯地有意指責中國人。

  他指出:「阿爾巴尼亞領導人無所不為,他們捏造彌天大謊,並把它們散佈於全世界。……他們宣佈幾乎所有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兄弟黨都因當代或現代修正主義而陷於困境。對阿爾巴尼亞領導人的宗派活動和冒險行為以及虛偽的分裂活動保持沉默,從來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嚴肅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態度。」——上述最後一句話他故意引用了周恩來在蘇共二十二大上的講話。

  中國代表團和歐洲各黨代表團之間的爭論發生在11月20日至24日舉行的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代表大會上,但是,亞諾什·卡達爾(党的第一書記)採取了調和的態度,他向中國代表團呼籲考慮他們在大會上發表的觀點,正象他向他們保證的那樣,匈牙利黨將重視中國黨的觀點。然而,在12月2日至8日舉行的意大利共產黨代表大會上,當意大利党的領導人直接批評中國共產黨的觀點,並指出:「象我們這樣的一個黨不需要指桑駡槐」時,爭論至少公開化了。

  意大利党的總書記帕米爾羅·陶裡亞蒂強調指出,核戰爭將意味著文明的毀滅,古巴危機期間蘇聯的政策捍衛了古巴的獨立。他譴責中印武裝衝突是「沒有道理的和荒唐的」;他對阿爾巴尼亞的「誣衊和攻擊行徑」和中國共產黨與他們「保持了不可容忍的團結」表示痛惜。他還警告中國代表團,「當你們說資本主義已經在南斯拉夫復辟時,大家都知道這不是真的——就沒有人相信你說的其餘一切了」。同樣的問題在1962年12月4日至8日舉行的捷克斯洛伐克黨代表大會上進行了公開地爭論。中國代表團向代表大會提交了一封信,建議召開「一次所有共產主義政黨協商會議」,來討論他們之間存在的分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