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一二六


  德中寺尼姑貢桑的哥哥、當地牧民平措羅布邊為妹妹縫製新衣邊說,格外敏感的人,當場有的昏厥,有的鼻血不止……接受了拋哇的人,死時超度經可念可不念……「拋哇」那天,一匹馬走十八天路程範圍內的人都可受益。

  直貢堤寺一老僧則說,是鷹飛十八天路程範圍內的人都可受益。不僅如此,如果心生敬信的話,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你屬幹哪一教派,都如同身在現場利益今生來世……屆時,持續八天之久的經文將發出「億萬之聲」,感天動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場面參加者達十萬之眾……

  那麼,它的理論和依據是什麼呢?

  還俗僧人貢党培傑說——

  各教派對於靈魂的理解是一樣的。沒有靈魂就無法談其往生奪舍的「拋哇」了。噶舉派祖師米拉日巴認為,對心靈的看法就是對意識的看法。所以心就是靈魂。從其所處的部位講,心臟就像是水晶宮,心靈所在即靈魂的所在。沒有靈魂,也就無所謂來世。

  所謂「拋哇」就是將死人的靈魂往趨淨土。

  噶舉派的「拋哇」儀軌,應具備三要素,即:中脈為途徑之要素,靈魂為往生之要素,淨土為佛國之要素。佛教認為,人體有三個經絡,即中脈、左脈和右脈。往生淨土之脈即中脈。靈魂沿著中脈到達佛土。佛土正是人人嚮往的極樂世界。

  甯瑪派活佛瑪覺·丹增加措說——

  通過運氣,張開上竅,就像是法號的口,使氣從囪門升出,觀想本尊無量壽佛。按照根本佛密承修法,往生奪舍,將死者的靈魂從中脈和支脈送入,在肚臍處形成回旋氣道,將意念集中在所修本尊佛的象徵物上,連誦咒語發出「施」字聲的瞬間,將死者的靈魂超度到無量壽佛的淨土。

  噶舉派格龍貢覺桑丹——

  關於密宗的修行方法,不可廣傳只能密傳。「密承才能成道」。

  「拋哇」則是一種密承修行中靈魂超度的儀軌。噶舉派活佛那如巴說過:

  閉門留一光射孔,以氣射進心之箭;
  穿針引線成道路,靈魂開竅入淨土。

  ……

  那麼——我繼續說,怎樣證實我的靈魂已經開竅,如何得知靈魂在我身後所往何方呢?

  堤寺格龍貢覺桑且說,是可以驗證的!你接受了「拋哇」,可從你死後的頭蓋骨上看到已開啟的縫隙,縫隙寬度可以插花插草——藏語稱這種現象為「拋哇加促瑪」——加瑪草是那種可以用來紮掃把的細而長的草。

  直魯噶舉的拋哇儀式理當每隔十二年舉行一次,唯有此次距上次的一九五六年逾三十六年之久。信徒們翹盼已久,我們也等待有日了。八月上旬的一天,我們走進德中山谷,走向仲吾如聖地。

  正如前文已經描述過的,德中山谷谷口景觀已顯現出它的不同凡響。巨大渾圓的灰色岩石疊相累加,直逼碧藍蒼穹;石崖間覆以青松灌叢,其下洞水淙淙。由於名滿四方的德中溫泉對於胃病及關節炎之類的療效,為滿足前往洗浴者的需要,汽車路已于去年就修通了的。靠近德中寺的達雅地方,做了前往仲吾如僧俗人等的轉運站:凡汽車運抵的糧、柴、搭帳篷的木料之類,皆由此處改由犛牛隊馱了去——公路只通到溫泉,餘下的山道須靠徒步了。

  達雅即馬與犛牛。從前在這山坡兩側各有一自然形成的石馬和石犛牛。一則古老預言宣示:當石馬和石犛牛相撞之日,便是宗教毀滅之時。確實,文革中炸毀了它們,據說碎石扔在了一起。當地人在解說這一公案時也解嘲說,雖然它們以這種形式「相撞」了,宗教還是沒有毀滅啊。在原址,有人拿石頭又仿造過,非馬非牛,四不像。

  德中溫泉這兒,海拔大概足有四千二百米以上了。由於小氣候的緣故,溫暖而濕潤,多有藏地罕見的小蛇出沒。尤其是,分隔成兩個圓圓石圈的男女露天浴池中,隨時有柔滑蛇身在石縫、在水面浮游。那些蛇據說從未傷害過人,洗浴者與它們同沐于水習以為常。但上一年我來這裡時,經人百般勸說也沒敢下水,生來最怕蛇的我擔心「萬一」。這一次前來連同夥伴們也無一敢下水:數以萬計、數十萬人次地路經此地的轉經朝聖、接受拋哇的人們都以一洗為快,通宵人流不息,而濁流滔滔了。

  我們攝製組是在儀式進行的第二天,藏曆六月初九這一天的黃昏時分趕往現場的。雇了兩匹馬馱我們的行李沿德中河的淙淙澗水往上走。周遭百姓僧尼連日來趕修的山道不免窄了些,因為那些把帳篷紮在德中、達雅和鄰近村莊的人們在轉完神山、聽罷講經、接受了活佛摸頂而心滿意足地凱旋的農人牧民們和馬匹們都迎面擁來,我們就迎著那一張張笑容可掬的臉,雙方都像多年老友一樣互致問候,相互感受著教友之間的善良與美好。一路上,聽說了在仲吾如地方已聚集了大約三幾萬人,他們分別來自藏北的那曲、藏東的昌都、藏南的林芝和山南,西部的阿裡,來自拉薩一帶的農民和城裡人。全西藏的人都來了。我親見有孝子從很遠的地方背著年老的父親一步步走到仲吾如,還有一位瀕死者被用擔架抬了來,我親見他就死在了第二天的拋哇現場。他榮幸地在臨終前接受了過於輝煌的葬禮,這對於他微不足道的一生來說未免奢侈了些。

  地勢越走越高,灌木叢就越矮小,而兩廂的山就高大陡峭仰不可視。青灰的金屬般的山體上有土黃的歲月流痕,如鏽跡斑駁,愈顯剛硬挺拔。夕陽照射于山尖,溫和富麗。這條狹長的山谷做聖地一定很久了。被稱為此地「松瑪」保護神的阿吉曲珍就一定是位前佛教時代的本教女神,因為她後來是被蓮花生降伏過了的。幹年以來的佛教時代裡,這山谷又被寧瑪派的、噶舉派的僧人們做了修身之所。不僅修行洞依然可尋見,高在危崖上的蓮花生修行洞成為朝聖者必去之處,更何況眼下仍有僧尼在人跡罕至處幽閉密修。這一條神聖的山谷,古往今來棲居過多少自甘寂寞的靈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