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
六九 |
|
如前所述,古格人可以是象雄人,但紮達人未必古格人。王宮遺址所在地的紮布讓村,一九五九年時僅有三戶人家,還是在該地荒廢已久後從外地遷來的。近三十年間又有人舉家遷往,現共有十七戶人家。據說古格亡國之後,古格人死的死了,走的走了。現今曲龍鄉不足三百人,但古代曲龍之大分為上曲龍和下曲龍,上、下曲龍相交往,人們多不相識,並有「瞎老人一百人,瞎馬一百匹」之說——盲人瞎馬如此之多,可見人口之眾。當拉達克入侵時,曲龍人舉鄉北逃,經色麥地方,為了懷念家鄉、祈求路途平安,一定在那裡舉行了某種儀式,男女老少每人往指定的一處丟一顆石子,那瑪尼石堆迄今猶存;同樣地為了懷念家鄉的緣故,他們把故鄉名字也帶走了:日土縣現在就有上曲龍和下曲龍。 古格歷史上曾達十萬之眾,現今紮達縣僅有四千人。古格時代的窯洞與農田用之不盡大多荒棄。除紮布讓的古格王宮遺址外,還有著名的達巴遺址、多香遺址、香孜遺址,還不時發現規模宏偉的未名的遺址。據說,香孜遺址為古格王族的夏宮,上千畝窯洞遍佈全山。其上有寺廟遺址,有大量精彩壁畫(我看到了孫振華拍的照片,頗類敦煌早期風格)。香孜的這些洞窟,距地面足有二十多米高,一般人無從攀援,只好用繩子把人吊上去。 孫振華聲稱他擁有對多香遺址的發現專利——至少他是第一位拍攝者,並首次將之公佈於世。 多香一地僅有十四戶人家,但守著的卻是五百多個窯洞以及一個莫爾多寺遺址。該遺址位於多香河以西、象泉河以南,垂直高度約二百五十米的土山上,久已無人居住的窯洞中尚存經書、佛像以及壁畫之牆。當年拉達克佔領了古格,打算攻打多香時,相傳多香的野鴿子密密匝匝地把寺廟遮蓋起來。而多香的百姓們則腳穿特製的鐵鞋前往紮布讓,面見入侵者,煞有介事地聲稱,去多香需翻山越嶺,路遠難行,您看,走一趟鐵鞋都已磨穿,請你們就不必事倍功半地去攻打多香了吧——這種經常的天真的機智為藏族所獨有。 如此說來,已發現的遺址群結構成一個有意味的佈局組合——多香遺址在古格以西三十公里處;香孜遺址在古格以北數十公里遠;古格以東騎馬一天的路程之外,則是達巴遺址。並巳,這些遺址本身的建築形制也極相似——古格鼎盛時,顯然已形成眾星捧月的衛星城格局。 沿象泉河流域,這兒那兒,時常可見古代村落遺址,大都為坍塌的窯洞,一些斷牆,傾把的佛塔。紮達縣的當代農業中多多談到「複耕」的話題。縣辦公室主任紮西扳著指頭算帳給我們聽:象泉河流域是阿裡農業、水利最發達的地區,現在紮達2.25萬平方公里境內,共有耕地萬餘畝,其中僅香孜一區就開荒、複耕二千畝;香孜另有尼俄、日窮、紮哇、阿贊四處千余畝原農田有待複耕;紮布讓村附近有一條二十多公里長的灌渠尚存,舊時自雪山引水灌溉。但據七十多歲的老旺堆說,從他記憶的前幾輩再沒用過這條渠,六十年代辦社初期,紮布讓村還有四百畝農田,現僅耕種著二百畝——地多人少,水利不足是紮達全縣普遍存在的問題,大量古代農田只得繼續閒置任其荒蕪。 紮西敘述了古格的來龍去脈之後,將兩手一攤,以權威的口吻作了結論:「隨著古格王朝的滅亡,這一地區的文化消失了。」 一盛一衰間以數百年,在歷史上並非鮮見。時隔半個世紀之久,此地才由衛藏統治者派遣的僧人將軍甘丹才旺率領的蒙藏騎兵收復。以古格覆滅、阿裡被納入衛藏政權管轄為標誌,阿裡的近代史開始。三百年以來有過一些規模不等的戰爭,以抵禦外來入侵之敵。外敵主要是來自克什米爾,來自英國扶持下的印度道格拉人①——千餘年來藏民族早已鈍了外向鋒芒,而僅有招架之功了。 十七世紀末葉,阿裡三圍正式納入西藏噶廈政府統轄之下,被劃分為四宗六本。首府設在噶爾河南岸的噶爾雅沙和噶爾昆沙。拉薩的噶廈政府每三年輪換派出一屆噶爾本(相當於專員)。由於地處邊境,噶爾本較之衛藏同級官員品位高些,為四品官。 此時的紮達被劃分為紮布讓和達巴二宗(宗相當於縣)。紮布讓宗下設六措(區鄉)。其中宗本直屬四措,陀林寺下屬一措,另有曲底措直接歸屬噶爾本。各措未設行政長官,由當地土王、頭人、差巴首戶等代理措本職權。以執握法鞭象徵司法權。各級長官使用法鞭長短粗細均有嚴格規定;同時各級官員穿衣、戴帽以及馬飾等級森嚴。可惜實物保存到現在的不多,只聽說多布傑是曲底最後一位代本(相當於排長),現在地區政協,他還保存著那頂象徵官階的帽子。 達巴宗因是牧區,無措,由自然區域劃分的四部落組成,達巴、曲龍、頓居、東布。四地均未設行政長官。頓居是象泉河發源地。一九五六年,達巴宗與紮布讓宗合併成立紮達縣。 當年宗、措行政長官的職責是:接待政府官員和信使,監督執行地方政府法規;檢查差民的戶數、人口變動情況;檢查監督差民支差稅賦情況;處理一般民事糾紛;守衛邊境領土(每年派員去哨口守山)和二十四條外貿通道、與印度談判會晤等外事活動;收取出口稅。 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曾有過一短期的中央政府與藏政府聯合組成的地方政府執政階段。到一九六〇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紮達縣委員會、紮達縣人民政府,下設農牧科、民族宗教科、公安局等直屬機關和六區十五鄉五十七村。這一體制延續至今。 文化革命開始時,中央有過指示:邊境縣不准搞「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要求整個西藏不摘「文革」。但終於失控。一九六八年,縣領導被罷官;下鄉串聯的幹部們鼓動群眾拆寺廟、燒經書,民主改革時有寺廟三十二座,僧人一百五十二人,尼姑四人。「文革」中徹底破壞的二十六座,破壞嚴重的二座,僅有四座基本未破壞。現有僧人五個。 縣辦公室主任還給出一些數據羅列如下: 紮達全縣總面積二萬二千五百平方公里; 總耕地面積一萬零一百二十八畝; 草場總面積一萬五千五百平方公里; 實用草場面積六百多平方公里; 土林實際面積約二百平方公里。 截止到一九八九年底的統計數字表明:紮達全縣共有八百五十戶、三千三百二十五人;糧食總產一百八十三點八萬斤,牲畜十五萬頭(只),人均年收入六百七十四元。 我們還特別瞭解到,一九五九——一九六〇年間、一九六八年該縣兩次外流人口二千人,後陸續返回五百六十人。一九七〇年以來該縣每年遞增五十八人。 …… 我這樣梗概了紮達自古格以來的千年史;如果尋出了象雄文明起源的上限,還要再上推幾個千年。國內外許多學者專家正在辛苦地做著這些工作,象雄的輪廓將要漸漸分明起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