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走過西藏 | 上頁 下頁
三三


  §第五章 日益不原始的漠風

  ——草原小城那曲鎮,大草原的異己風格——那曲人——牧區婚儀——
  原始智慧:曆算、藏醫及巫醫——一年一度賽馬會——
  英雄末路的安多紅馬——草原藝術與美學——紅漆木板下的大草原——

  草原構思出這種風格
  聽憑一種直覺,一種意念
  聽憑偶然或必然
  自由或命運之力
  這一個人類情感的避風港
  深埋人生及情及愛的底蘊
  在都市召喚陶罐古甕的人們
  何不趁早來此領略
  日益不原始的漠風
  我為草原小城設計城徽
  是美而又美的長角羚

  ……

  ——《那曲百行》1986

  統轄那曲地區四十余萬平方公里遼闊疆域的是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那曲鎮,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城市是整個藏北高原的心臟。它是全國一兩百個行署之一,而管理的土地面積卻占祖國版圖的二十四分之一還多。大地區,小行署。各地行署所屬各主要行業部門在這兒幾乎應有盡有,只是規模小得多。正可謂大象雖大,腦重量卻小,而麻雀雖小,又五臟俱全。居民不過萬余人的小城鎮,數以千計的機關幹部們一年到頭忙忙碌碌,北京、豐田、尼桑們奔來跑去,有關政策條令的紅頭文件從這兒源源不斷地傳達到四方八面的各縣、區、鄉以至每個村落、每頂帳篷。但這個地區是如此之大,以至於鎮中心的隆隆巨雷傳到基層已是餘音嫋嫋,在那曲投下石子所濺起的浪花波及邊緣只見微微漣漪。即如在本鎮,地委、行署召開緊急會議,並要求與會者將會議精神馬不停蹄地火速地傳達到每一個幹部職工。但是會剛結束,愛挖苦人的天公刮起颶風,或下起冰雹。與會者滯留會場,面面相覷,哭笑不得。

  重大的社會變革對於數百上千裡外的牧民來說,衝擊力真是過於微弱。近些年來人們知道可以公開朝山念經了,牲畜私有私養了。當然恍恍惚惚還瞭解到別的一些什麼,但比較起千年不變的遊牧生活,又不能不說變化劇烈。例如無論居住多麼偏遠的牧民,高倍數的望遠鏡每家必備;例如一年一度賽馬會上,總有許多牧民耗用很多乾電池,實況錄下格薩爾說唱和鍋莊舞歌,以及地區文工團的演唱節目。儘管聲音嘈雜效果很差,帶回去還是不厭其煩地翻來覆去播放;例如牧民時興色彩鮮豔的運動衫作內衣,喜穿五十年代那種白額頭的藍球鞋,還有一些時代因素的滲透等等。總之那曲鎮是藏北高原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扇門窗。

  那曲鎮最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它仿佛是一個象徵。象徵什麼呢?久久地卻猜不透。從市容上講,這個城鎮缺乏規劃,大多數房屋仍保持著六、七十年代建造它時的樣子:鐵皮頂的土坯房。近兩年來的新建築影劇院、群藝館、郵電大樓,富麗堂皇猶如鶴立雞群,更使那些舊建築相形見細,寒愴難耐。這個草原城鎮最得天獨厚的優越是長達一千九百四十八公里的青藏公路穿城而過。由於地勢平緩遼闊,南來北往的旅人打從老遠處就能望見陽光之下銀閃閃白亮亮顛連成片的鐵皮頂房。

  這一景觀驀然闖進眼簾,不論觀者是初次相識還是久別重歸,都不能不為之一振。那一次地區文工團去天津學習了三年的小學員們返回那曲,從北面翻過一架山梁,一眼望見這片亮閃閃的建築群,不禁滿車人熱淚滂淪,哭聲大作。那曲幹部們下鄉稍久些,歸來行駛在那曲街道上,隔窗瀏覽,翩翩然如步入天堂。在雙湖鄉下飽受數月寂苦的那個工作組的年輕人們,按捺不住幸福感和陶醉感,有人由衷地讚歎:「那曲多麼繁華,那曲姑娘真美。」一句話說得滿車人像鄉下人一樣地害起羞來。

  那曲鎮只有一條街,既不繁華,也不漂亮,而且在漫無涯際的大草原上,它人為地出現了也顯得很不和諧,就像大自然的異己分子,違心之作,很唐突,有點兒荒誕,存在得沒有道理,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認認真真,有滋有味。同時在那不漂亮的外表下是束縛不住的近乎妖媚的誘惑力。它使每個看過它一眼的人都一輩子不能忘懷。

  對於我來說,除了拉薩,最熟悉的莫過於那曲了。從感情上講似乎更傾向這裡。富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拉薩,像個舉止優雅、講究排場的貴族,那曲卻有「窮人乍富,挺腰凹肚」式的可愛。那曲鎮也有斷斷續續的歷史,古驛站和古戰場。但作為城鎮歷史不過三二十年。它像一位初見世面的牧人一樣渴望打扮自己,拿塑料紐扣作耳環,銀元鎳幣當腰飾,各種毛料綢緞都裹在身上。憨態可掬,人情味十足。不僅僅是建築方面的雜亂無章,可以說是生活形態的熱鬧非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