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中共往事鉤沉·浪底真金 | 上頁 下頁
三六


  當工作人員讀完這則新華社電訊後,毛澤東沉默不語,他走到窗前,遙望天空,禁不住對工作人員說:「中國有派學說,叫天人感應。……天搖地動,天上掉下大石頭,就要死人哩。《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趙雲死時,都掉過石頭,折過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與眾不同,死都死得有聲有色,不同凡響噢!」

  工作人員說這是迷信,毛澤東沉思道:「古人為什麼要編造這些呢?」是的,古人為什麼要編造這些呢?不久,唐山發生大地震,再次在老人心中卷起天人感應神話的波瀾,中國的大地為什麼這麼不平靜?

  如果說天災的打擊可以用人們的勞動與工作去彌補和恢復,那人的損失則永遠是無法彌補的。

  1月8日,天低雲暗,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這對毛澤東的打擊太大了,他與周恩來共同奮鬥長達半個多世紀,其友情的深厚是無與倫比的。當他聽到這個不祥消息時,默然無語,久久望著一個地方出神,半晌才長長歎了口氣。在周恩來追悼會的那一天,身邊的秘書張玉鳳多麼希望他也能像當年參加陳毅同志追悼會那樣,突然決定驅車前往,但毛澤東遲遲沒有講話。張玉鳳忍不住問道:「去參加總理的追悼會嗎?」毛澤東拍拍腿,十分痛苦地說:「我也走不動了!」是啊,他的雙腿已無法站立,再也不可能參加任何一個戰友的追悼會了。

  5月,毛澤東的另一個親密戰友朱德逝世,這對毛澤東又是沉重的一擊,他意識到自己離死神也不遠了。他開始感覺到自己太累了,但他又不想休息,他還在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深深思考、籌劃,他還在接見外賓,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多的作用而忘我工作。

  4月下旬,毛澤東身體已極度虛弱,但還堅持會見了新西蘭總理馬爾登。當馬爾登來到中南海那古色古香的書房時,毛澤東躺在安樂椅上,在與馬爾登交談時,他的頭幾乎無力移動,說話很慢很慢,要費好大的勁,才喘息著吐出幾個字來,但他靠頑強的意志,堅持到10分鐘的會談結束後才躺上床休息。

  5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來華,毛澤東以極大的毅力會見了這位總理,這是他最後一次會見外賓。他說話聲音很小,要由他侄女王海容聽清後先翻成普通話,再譯成英語,這樣進行交談,毛澤東硬是堅持下來了。

  6月,毛澤東已經不能下床了,儘管他還要奮鬥,還要工作,但身體已不允許了,中共中央便作出決定,不再安排他會見外賓。毛澤東躺在病床上,仍然不能好好休息,他還要探索中國走向安定團結、走向富強的道路。

  在病情日益加劇的時刻,毛澤東將政治局全體委員召集到病床邊開會。他望著這些無言的同事們,十分感慨地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早就該死了。」停了停,接著動情地說:「我一生幹了兩件事。一是與蔣介石鬥了那麼幾十年,把他趕到那麼幾個海島去了。抗戰八年把日本人請回了老家。打進北京,總算進了紫禁城,對這些事持異議的人不多,只有那麼幾個人,在我耳邊嘰嘰喳喳,無非讓我及早收回那幾個海島罷了。另一件事你們知道,就是發動文化大革命。這事擁護的人不多,反對的人不少。這兩件事沒有完,這筆遺產得交給下一代。……搞得不好,後代怎麼辦?就得腥風血雨了。你們怎麼辦,只有天知道。」

  毛澤東一生從來不考慮自己,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擔心著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8月下旬,毛澤東病情惡化,開始處於昏迷狀態,有時在醫生緊急搶救下,能恢復少時的清醒,但過不多久,又昏迷過去,如此反復多次。這樣拖到了9月初,儘管集中很多著名醫生,進行聯合會診,使用各種貴重藥品及現代先進醫療器械,卻不能使這位偉人生還。9月9日零時10分,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毛澤東與世長辭,享年83歲。巨星隕落,世界震驚,123個國家政府發來唁電,30多個國家和政黨舉行追悼大會。在中國,30多萬人列隊走過他的靈柩,瞻仰遺容。9月16日,百萬人聚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追悼大會;下午3時,全國停止工作3分鐘,9億人民,一齊肅立,默默向他致哀。工廠、火車、汽車等,全中國的汽笛齊鳴3分鐘,形成葬禮的最高潮。

  ※第四章 周恩來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好管家」

  ——全世界都敬仰的人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出生在江蘇省淮安縣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

  周恩來的童年相當艱苦。祖父去世後,父親無力持家,家道中落,靠典當、借債和親友接濟過日子。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離開淮安,隨伯父周貽賡去東北瀋陽上小學,以後再沒有回過家,甚至在他當了總理以後也沒有重訪故里。

  早在少年時代,周恩來就關心國家的前途。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問學生:「讀書是為了什麼?」一個同學回答:「為光耀門楣。」另一個同學說:「為明禮而讀書。」一位店主的兒子老老實實地說:「為家父而讀書。」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笑聲停後,周恩來回答說:「為中華之崛起。」在短短的一句回答裡,體現了周恩來偉大的抱負。

  §在南開學校初露鋒芒

  1913年,15歲的周恩來離開瀋陽,考入天津南開學校。當時我國正處於政治動盪時期。辛亥革命促進了人民的新覺醒,鼓勵著青年人的心靈和思想,預示著一個新文化時代的即將到來。新文化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開花結果了。與其他一些已覺悟了的天津與北京等城市的青年一樣,周恩來很快捲入風起雲湧的民族主義運動的潮流中。在南開學校,他同過去一樣地勤奮學習,但並未妨礙他獲得新知識和開拓新思想。他還從孫中山先生贊助出版的刊物中,得到了極大的鼓舞。後來,他又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主辦的《新青年》雜誌。周恩來讀書的範圍很廣,從進步作家顧炎武和王夫之的著作,到外國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作品,無不涉獵。

  周恩來在南開的第二年就成為一名學生領袖。他與三位同學發起了敬業樂群會,創辦了《敬業》雜誌。他雖是這個團體的領導人,但極力推薦另一位創始人擔任會長,自己擔任副會長。在那時就表現出謙虛大度和不圖名利的優秀品質。這個團體成了一個活躍中心,同學們常來借閱進步書籍,討論最關心的問題,唱歌或做其他事。周恩來擔任《敬業》的主編,常常撰寫文章,還常常在校刊《校風》上發表對時局的見解。

  周恩來在南開初露才華。據與他同桌學習、同室住宿了兩年的同學張鴻誥回憶,周恩來在1916年春舉行的全校國文會考中名列第一,為他們班贏得了榮譽。他還是南開「演說會」的佼佼者。連續兩年該校的「演說會」在全天津的校際演說競賽中,均獲優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