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在大漠那邊 | 上頁 下頁
二二


  經過幾個月的休養治療,我的身體已完全康復。8月17日至9月18日,參加了一期駐外人員學習班。由於輪換我的人還沒有選定,我不得不在1970年國慶節後,重新返回烏蘭巴托。回到使館,聽說8月5日我國外交部指示呂代辦,向蒙方提出以那松紮布同竇海玉交換的建議。而在第二天,8月6日,蒙古外交部副部長雲登約見了呂代辦,正式提出改善兩國關係的五點建議:雙方重新互派大使;重新互換新聞記者;解決烏蘭巴托—北京通訊聯繫不暢通問題;就蒙方接收中國援蒙在建未完項目事,雙方派代表團在烏蘭巴托會談;中方向蒙古移交友誼醫院和培才學校。雲登在解釋這「五點建議」的含義時,特別強調重新互派大使,必須中國先走一步,因為是中國方面先調回駐蒙古大使的。呂代辦跟我講,已將蒙方建議報告國內,尚無回音。我告訴老呂,亞洲司的領導說,重新互派大使和解決援蒙在建未完工程事,部裡已在考慮。

  10月14日,蒙古報紙發表澤登巴爾答英國《每日快報》記者問,表示蒙古政府希望同中國改善關係,準備重新互派大使,聲稱蒙方正在做出一切努力使同中國的關係正常化。

  蒙方的意圖已經比較清楚了,它看到中國在對外關係方面的變化,中國同蘇聯的關係可能會有所緩和,想在不改變追隨蘇聯繼續反華的既定政策下,求得同中國的關係正常化。中蒙兩國關係的惡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起來不那麼容易。但是,蒙古是中國的近鄰,長期保持臨時代辦的關係,是不正常的。而且,援蒙建築公司、友誼醫院、培才學校的留守人員,堅守「陣地」已達五年之久,有家不能回,繼續拖下去也不是辦法。

  蒙方在提出「五點建議」後,不斷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善姿態,但基本態度還是觀望。當它在10月以後,看到中國向蘇聯和東歐的大多數國家陸續派出了大使,才真正著急起來,利用一切外交接觸試探我方態度,甚至表示只要中方做個回答,馬上就考慮派出駐華大使,蒙古政府不願意做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後派出大使的國家。

  關於以那松紮布交換竇海玉的建議,8月5日呂代辦約見蒙古外交部二司司長提出之後,蒙方於8月17日答覆同意。雙方經過四次協商,8月31日最後達成協議,決定於9月2日,在二連附近中蒙邊界上的雙方邊防會晤點進行交換。使館領事部主任老孫,奉命前去二連處理交換事宜。竇海玉被從蒙古監獄直接押送至現場,那松紮布也從上海押來。兩人對比令所有在場的中國人傷心。那松紮布身體健康,氣色很好,有說有笑。而竇海玉面色蒼白,身體虛弱,精神有些癡呆,話也說得斷斷續續,其家屬子女望見以後,大哭不止。看起來,六個年頭牢獄生活的竇海玉,受到了蒙方相當程度的折磨,為援蒙而來,竟落得如此下場!

  兩國重新互派大使進行得比較遲緩。我國外交部亞洲司於11月,向部的核心小組提出了關於選派駐蒙古大使的建議。經上面層層審批,1971年6月18日,國內通知駐蒙古使館,說經中央批准,擬派許文益同志為新任駐蒙古大使。6月21日,呂代辦約見蒙古外交部由二司司長新提升為副部長的額爾敦比列格,面交了許大使的簡歷並徵詢蒙方意見。7月1日,蒙古外交部新任二司司長策倫朝達勒約見呂代辦,正式答覆:蒙古政府完全同意許文益同志為中國駐蒙古特命全權大使。

  8月12日,蒙古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約見中國外交部亞洲司有關領導,通知說蒙古政府擬派文化部部長索蘇爾巴拉姆為新任駐華大使,並遞交了索大使的簡歷。8月30日,我國外交部通知蒙古駐華使館表示同意。

  至此,中蒙之間總算邁出了國家關係正常化的第一步。重新互派大使,這是正常化的首要標誌。雖然蒙古當局沒有改變它的對華基本政策,但兩國之間政治上「奇冷的冬天」基本上過去了。

  許大使夫婦于1971年8月20日抵達烏蘭巴托,很快遞交了國書並開始外交拜會。之後,就著手準備關於解決未完工程問題的談判,沒想到卻被一樁特殊事件給打斷了。直到1972年夏天,才準備就緒,使館專用電臺也按中蒙互惠原則架設起來。我方組成了以許大使為團長、中國建委對外局局長武慶產為副團長,包括五名團員、十三名工作人員在內的中國政府經濟代表團。同蒙方幾經磋商,1972年10月21日,進入實質性的談判階段。經過近半年的艱苦談判,到1973年3月23日,最後達成協議,隨後進行移交。中建駐蒙古公司根據國家援蒙工程的條文而承建的二十二萬平方米建築項目,已建成十一點八萬平方米,另有七個在建未完項目,共十點二萬平方米。已建成和未完工程,總共只折價九百二十八萬盧布交給蒙方。援蒙友誼醫院和培才學校的房產,無償移交蒙方。華僑子弟小學,由僑協在五道巷及三站新覓場所開辦。

  1973年5月,堅持在蒙古工作和留守八個春秋沒有回國的援蒙公司職工,以及七年沒與家人團聚的友誼醫院醫護人員和培才學校的教師,總共八十多人,終於踏上歸國的旅途。他們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為了中蒙兩國人民的友誼,無怨無悔地犧牲了個人利益,有始有終地圓滿地完成了援蒙工作。其中,特別是友誼醫院的護士,1965年冬天來蒙時,一般都剛二十歲上下,而堅持到最後的六個人,都接近或超過了三十歲。有的有戀愛對象不能回國結婚,有的則戀愛對象也沒有機會去找。她們的的確確是在大漠那邊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她們的決心和毅力,實在是可敬可佩。

  在北京,勝利返國的八十多位同志,受到了熱烈歡迎,得到了各方面給予的榮譽。但是,他們離土背鄉長達八年的歲月,又到哪裡去補償呢?

  中蒙兩國之間,雖然互派了大使,解決了援蒙未完工程的移交和按照援蒙勞動力(員工)協定來蒙的友誼醫院、培才學校的移交,邁出了國家關係正常化的步伐。但是,因為蒙古當局追隨蘇聯反華的基本政策沒有改變,整個70年代兩國關係仍有許多波折,總體上只不過維持著一個冷而不斷的局面而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