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在大漠那邊 | 上頁 下頁
一四


  回館路上,小沈發問:「為什麼蒙方今天沒反華?」

  小毛說:「他若今天反華,我們全都退席,他們就沒有示威對象了。」小毛這話說對了,蘇蒙當局是要中國使館的人親眼看看他們的軍事實力,以便向北京報告。

  小沈告訴大家,群眾遊行時,他同旁邊一位蘇聯使館的婦女交談,她50年代在中國呆過幾年,說中國同志熱情友好,兩國那時互通有無,日用商品什麼都有,現在國家關係壞了,中國的東西看不到了,用中國話來說,只能是有眼淚往肚子裡咽。

  在蘇聯軍隊的坦克隆隆開過的時候,蘇聯一位婦女(估計是蘇聯使館外交官的夫人或者工作人員)竟有另外一種想法,真是「百步之內必有香草」!

  1968年,蘇軍加緊在蒙古中東部構築軍事基地、機場和其他設施。據瞭解,至少修建了四個現代化的軍用機場,一個在烏蘭巴托東三十多公里那來赫礦區附近的草灘上,一個在東方省會喬巴山市附近,另外兩個在通向二連的鐵路沿線;在烏蘭巴托以南七十公里的鐵路旁,還在修建包括各種倉庫在內的大型野戰後勤基地。此外,在一些要點修築了防空導彈陣地。烏蘭花的軍事指揮部和大片的部隊營房,已接近完工。蒙古大地已不再是靜謐的草原,而是到處長出了蘇聯的軍事「牙齒」,澤登巴爾集團已把自己的國家緊緊地捆在蘇聯的「戰車」上。

  1968年3月,蒙軍領導機關——人民軍事務部,改為國防部,紮米揚·勒哈格瓦蘇倫上將任國防部長。從30年代起,蒙古政府內設有國防部;50年代初,駐蒙蘇軍陸續撤走,1956年蒙古國防部改為人民軍事務部,作戰部隊大部改為建築旅,從事經濟建設,一部分充實邊防部隊。人民軍事務部又改回國防部,標誌蒙軍將重建作戰諸兵種,配合入蒙蘇軍來對付中國。

  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還在熱火朝天地進行,雖然1966年的紅衛兵狂熱、1967年的「奪權風暴」已成過去,但是內亂仍然不止,不少地方的武鬥死灰復燃,甚至動用了坦克。駐蒙蘇軍中傳出這樣的狂言:一旦莫斯科下令,蘇軍坦克就開進北京,支持「健康力量」掌握局勢。

  中蒙關係似乎已開始進入軍事攤牌的單行線。

  到1968年底駐蒙蘇軍,作戰部隊兵力部署基本就緒。1969年3月,中蘇邊界爆發武裝衝突後,又進一步增兵。從有關方面獲悉:整個兵力為一個集團軍,司令部設在烏蘭巴托市東北的烏蘭花,司令是彼得洛夫斯基少將 (不久後升為中將)。

  集團軍下轄兩個摩托化步兵師、三個坦克師,是一個突擊力相當強的坦克集團軍。部隊重點部署在烏蘭巴托及其以北,和東方省的喬巴山市周圍,部分駐紮在距中國邊界二百四十公里的重鎮賽音山德 (又稱沙音山達)。

  駐蒙空軍兩個殲擊轟炸航空兵師、三個直升機團和一個運輸機團,共有飛機三百多架。這些空軍部隊以團為單位分別部署在新修的烏蘭巴托、巴彥、喬依爾和喬巴山等四個大型機場上。另有三個野戰機場,供現有飛機轉場之用。

  整個駐蒙蘇聯陸、空軍的武器裝備,主要有:坦克一千八百輛、戰車和裝甲車二千五百輛、大炮一千四百門、固定翼飛機一百九十二架、直升機一百二十三架,還有近程可帶核彈頭的地—地導彈發射器二十二部。

  防空部隊有二至三個防空導彈旅,三個雷達團。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特種部隊。

  駐蒙蘇軍作戰部隊總人數約為八萬人。

  蒙軍擴編已達相當規模,作戰部隊有:兩個摩托化步兵旅、兩個獨立團、十一個獨立營;防空部隊有一個殲擊機團、一個雷達團、一個高炮團、兩個防空導彈營。加上一個建築旅、三個建築團,以及軍事機關和院校,合計兵力約五萬人。

  蘇軍在蒙部署大體完成以後,就經常舉行演習。蒙軍有時作為輔助部隊參加,有時自己單獨進行。其演習設定,多半是設想中國人民解放軍越過大漠向蒙古發動進攻,蘇蒙軍阻擊後轉入反攻,然後向我國的二連—張家口方向和多倫—承德方向突擊,直接威脅北京。按照蘇軍戰役戰術規程,集團軍的進攻速度,在不斷克服敵方抗拒的條件下,每天必須推進七十公里。北京離蒙古邊境不到五百公里,就是說他們的預案是一周時間打到北京城下。而北京的防禦,在張家口以北都是草原及沙漠戈壁,無險峻地形可以據守,而沙漠戈壁在現代化戰爭中,已起不了多少屏障作用。

  從上述情況看,蘇軍入蒙以後,對我國構成的威脅是多麼巨大。我國內忙於「文化大革命」,不會也不可能主動進攻蒙古,蘇蒙軍演習設定的前提,不過是掩人耳目,其真正目的是必要時直接發動進攻。但是,直到1973年我離職返國時為止,駐蒙蘇軍的軍事部署,仍將主力留駐在喬依爾以北,即離中蒙邊界三百六十多公里的二線,和烏蘭巴托及其以北接近蒙蘇邊界的三線。也就是說,從其戰役佈局來判斷,暫時還處於防禦態勢,而不是進攻態勢。當然,在蘇軍的對華戰略中,把蒙古作為進攻中國腹地的前進基地,是毫無疑問的。

  我作為中國駐蒙的外交人員,親眼看到屯兵蒙古、蓄勢待發的蘇軍作戰部隊,對它給我國所構成的嚴重威脅,不能不感到深深不安和焦慮。

  應當感謝馬克思的在天之靈,中蘇之間的軍事攤牌終於沒有發生。蘇聯當局派遣如此大量的軍隊進駐蒙古,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按盧布結算可能近乎天文數字,而蒙古人民也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蘇聯戈爾巴喬夫上臺後,1988年12月,宣佈兩年內從蒙古撤出全部蘇軍。實際上到1992年才撤乾淨。此後蒙古報紙刊登一項統計:蘇軍駐蒙部隊和武器裝備,分佈在烏蘭巴托四個區、全國十八個省中的十五個省、六十四個縣,使用土地413951.53公頃 (折合四千一百三十九平方公里),共建有機場七個、兵營五十五座、軍官住宅一百三十六幢(六千八百單元房),對蒙古草原的破壞和自然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而這些營房和住宅,多建在荒郊野外,蒙方接收後無法維護和利用,眼睜睜地看著它們變成廢墟。蒙古當局向俄羅斯政府提出,要求總的賠償二十五億美元。

  這正如中國俗語所說:「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