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紀實 > 在大漠那邊 | 上頁 下頁


  一個民族的振興,當然首先要有穩固的強有力的政權,不過這還不夠,還必須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還在同反革命勢力激烈搏鬥的時候,蒙古人民革命黨就在經濟上採取了激進的民主改革政策。

  1921年以前,蒙古經濟十分落後。遊牧養畜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牧業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90%,居民生活必需品三分之二來自畜產品,三分之一依賴進口。當時沒有工業、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商業操縱在中國內地來的商人和俄、日、英等國的資本家手中。沒有本民族的銀行,也沒有自己的貨幣。也就是說基本上停留在中世紀的自然經濟階段。

  新成立的蒙古人民政府,1921—1922年間,首先廢除了土地私有制,使封建主失去了對土地、草場的特權,廢除了商業高利貸者的債權和僧俗封建主向人民大眾徵收的一切捐稅,制定了新的稅收制度。接著,又廢除了舊社會封建司法機構及其刑法,取消了封建主階級的各種特權,廢除了世襲封建領主制度和農牧民人身依存關係。這些激進的民主改革措施,雖然導致了階級鬥爭的異常尖銳化,但因有蘇俄和本國軍隊做後盾,達到瞭解放生產力的目的,從而為蒙古的經濟和文化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奠定了基礎。到1940年,單一的畜牧業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種植業、運輸業、建築業等經濟部門逐漸形成。牲畜存欄頭數,由1924年的一千三百七十五萬頭,達到空前的二千六百零四萬頭,全國人均三十多頭。1948年,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和文化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國民經濟建設納入了計劃軌道。

  §配合蘇軍抗擊日寇

  蒙古的政權得到鞏固,經濟初步振興,人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但是,國際形勢的變化,使它不得不轉向戰時的軌道。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組建關東軍,成立偽滿洲國,蒙古的東部處於日寇的嚴重威脅之下。1921年進入蒙古的蘇俄紅軍,在幫助蒙軍擊潰北洋軍閥駐軍、消滅溫甘倫白匪軍之後,一直沒有撤退,他們大部分駐紮在烏蘭巴托東北部的軍營裡,蒙古百姓稱該地為烏蘭花 (意譯為紅營盤)。在新的國際局勢下,它成了蒙古保衛領土的依靠力量。

  應當說,在日軍侵華的年代裡,蘇聯軍隊保衛蒙古不受日軍侵犯,的確是起了重要作用。不過,事情並非蘇聯領導人講的那麼坦蕩無私的「國際主義」。蘇聯只有毫不退讓地保衛蒙古,才能保住它的遠東地區。翻開東北亞地圖,人們一眼就可看出蒙古戰略地位的重要。它的廣大的弧形領土,像一隻展翅的巨雕,掩護住蘇聯的東西伯利亞和後貝加爾地區,特別是蘇聯通往遠東的運輸大動脈——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鐵路繞過貝加爾湖南端,就貼近蒙蘇邊境東進,如果日本人佔領了蒙古,在蒙蘇邊境打斷西伯利亞大鐵路,蘇聯遠東地區即唾手可得。據說斯大林曾經講過這樣的話:「一旦敵國從外蒙古進攻西伯利亞,那麼蘇聯的遠東地區將陷於嚴重的孤立狀態」,「而一個獨立的、與蘇聯結盟的外蒙古,將會保證蘇聯的長期安全」。

  1939年,侵華日軍經過兩年的戰爭,佔領了半個中國,國民黨政府軍節節敗退,蔣介石在能否堅持抗戰上陷於嚴重動搖,在日本人的誘降之下,派出代表到香港與日本代表舉行秘密談判,國民黨統治區妥協投降的空氣大為膨脹。在這樣的形勢下,日軍大本營和政府內閣認為,最後解決中國問題已指日可待,下一步在東亞的軍事戰略是「南進」(打入英美勢力範圍 )還是「北上」(入侵蘇聯領土),應該予以定奪。堅持「南進」主張的主要是其軍內傳統影響勢力較大的海軍,而堅持「北上」戰略的主要是掌握軍權的陸軍。駐紮在偽滿洲國(中國東三省 )的日本關東軍,對於同蘇聯開仗早就躍躍欲試。「南進」還是「北上」兩種主張爭持不下,日軍大本營決定讓關東軍試探一下蘇軍的虛實。

  日本關東軍早在1938年7月,就曾經在吉林省東部邊境與蘇聯交界的張鼓峰(蘇聯方面叫哈桑湖)地區挑起過邊境衝突,在蘇聯邊防軍的堅決反擊下,日軍敗北。關東軍將領認為這個地區處於吉林與蘇聯、朝鮮交界處的倒牛角尖內,地域過於狹窄,兵力無法展開,於是決定在海拉爾以南與蒙古交界的諾門坎地區進行突襲,如果蘇軍不參戰或者其參戰部隊戰鬥力不強,日本關東軍就加大兵力攻佔蒙古,為下一步進攻蘇聯的後貝加爾地區建立基地。

  諾門坎(也稱諾門罕)在海拉爾以南約二百公里的哈拉哈河畔。哈拉哈河(蘇聯地圖稱之為哈勒欣河),發源於大興安嶺西麓,流入貝爾湖。這條河流經的草原,地勢平坦、開闊,低窪處有沼澤。翻開蒙古地圖可以看出,蒙古東部的塔木察格布拉克突出部,像一隻犀牛角插入日本佔領的「滿洲國」,地理形勢對日方不利,日本關東軍早就想把它切掉。位於這個突出部東北角的哈拉哈河,傳統上是在蒙古境內,但邊界從未劃定,給了日本人可資挑釁的藉口。1939年5月11日,數十名蒙古騎兵越過哈拉哈河進入諾門坎東南十五公里的地方巡邏,「滿洲國」警備隊奉命把他們趕回河的西岸。雙方你來我往,衝突範圍越來越大,遂釀成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哈拉哈河戰役(蘇聯稱之為哈勒欣戰役)是一次關係遠東戰局如何發展的戰役,孰勝孰敗無論對日本還是對蘇聯和蒙古都是十分重要的。

  蒙軍在哈拉哈河戰役中,配合蘇軍英勇地捍衛了自己的領土,受到了一次實戰的「洗禮」。

  蒙軍從1921年誕生時起,只在當年跟隨蘇俄紅軍攻打過北洋軍閥部隊駐守的買賣城,而那時它只不過是一支二三百人的遊擊隊。後來組建正規軍,數量也不多。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了中國的東三省,直接威脅到蒙古東部的安全。蒙古政府決定擴軍備戰。到1937年,蒙古武裝力量(包括作戰部隊和軍事機關、軍校等 )已發展到四五萬人。當時全蒙古人口約80萬,軍事人員占5%—6%,這對地廣人稀、勞動力缺乏的國度來講,動員程度如此之高,不能不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蒙古是馬背上的國家,青年人個個都是善騎好鬥,入伍後不需要進行騎馬訓練,就可以馳騁飛奔;他們性格強悍,經過一番軍事訓練,就可成為訓練有素的勇敢軍人。參加哈拉哈河戰役的蒙軍騎兵師打得很好,蒙軍裝甲營在巴英查崗的爭奪戰中打得尤為出色,受到蘇軍指揮官朱可夫將軍的嘉獎。

  哈拉哈河戰役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9年5月11日至31日。

  日蒙雙方邊防衝突逐漸升級之後,日軍駐海拉爾的第二十三師團投入戰鬥,並動用一個轟炸機中隊。蒙軍處境不利。蘇軍駐蒙古第五十七特別軍(1937年9月增駐蒙古 )以最快速度調來哈拉哈河前線,該軍軍長費克連科統一指揮蘇蒙部隊向日軍反擊。雙方傷亡較大。蘇軍這麼快地介入邊境衝突,是日軍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始料不及的,遂重新調集兵力,於5月28日向蘇蒙軍發起進攻,並派一個騎兵聯隊 (相當一個團)迂回到敵軍側後進行夾擊。沒想到蘇軍坦克、炮兵火力異常猛烈,日軍迂回兵力被切斷退路、包圍殲滅。5月31日日軍不得不暫時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1939年7月2日至8月30日。

  蘇軍統帥部基於對日軍戰略企圖的充分估計,迅速調當時任白俄羅斯軍區副司令的朱可夫將軍赴蒙指揮。朱可夫於6月5日抵達第五十七特別軍軍部、距離前線一百二十公里的塔木察格布拉克,瞭解情況之後,意識到日軍很快會有報復性的大規模進攻,而蘇方不僅兵力不足,並且五十七軍戰場準備嚴重不足。遂向統帥部建議,增調不少於三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旅的兵力,還要求大大加強炮兵和空軍力量。戰役準備的最大問題是運輸,好在從蘇境西伯利亞大鐵路上的博爾集亞車站,南下蒙古東方省會喬巴山,向東折向塔木察格布拉克,1938年就修建了一條窄軌鐵路 (總共二百三十八公里),這時派上了很大用場。在運輸兵力和物資的同時,朱可夫奉上級命令,取代了第五十七特別軍軍長職務。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