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九八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一行124人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於1999年7月1日離開上海港,將用70天時間,執行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對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北極點鄰近海冰區的調查研究任務,其科學目標為:

  ⒈北極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和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⒉北冰洋與北太平洋水團交換對北太平洋環流的變異影響。

  ⒊北冰洋鄰近海域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對我國漁業發展的影響。

  本著科學探索的目的,國際合作成為當前極地考察的最大特點

  正因為探險的成分越來越小,科學的成分變得越來越大。早在1928年,美國地理協會的「北極研究問題報告」中就指出:「今後北極活動的動力將是科學,而不再僅僅是探險。」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陳立奇說,我們這次考察,可以請國家領導人題詞,可以在出發前到天安門廣場升旗,為什麼不做,就是回為我們的根本目的是科學考察,不能沖淡了這個主題。

  但真正把探險和科學分開的標誌,是於1957年舉行的國際地球物理年,這是國際化大規模科學考察時代的開始。12個國家的1萬多名科學家在北極和南極進行了統一目標的考察。

  這次國際合作大大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展,各國迅速增加在北極地區設站的數量。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北冰洋沿岸建立了54個陸基綜合考察站,北冰洋中建立了許多浮冰漂流站和無人浮標站。因此,國際地球物理年又被稱作第三次國際極地年,是北極屈指可數的幾次具有相當規模的國際合作活動。

  但是,北極地區真正的國際合作局面沒有維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裡成為冷戰的前沿地區。1958年,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提出「開放天空」和「環北極監測計劃」,遭到前蘇聯的斷然拒絕。

  真正的國際化的曙光,出現在1987年10月。當時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夭在摩爾曼斯克的一次公開演說中,明確表示願意促進有關國家在北極環境保護和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1987年12月,裡根和戈爾巴喬夭在美蘇首腦會議上共同強調了開展北極合作科學考察的意義和決心。對於北極地區來說,這次會議標誌著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冷戰狀態開始解凍,一個和平、科學、合作的北極科學考察新時代正在到來。

  1990年8月28日,經過4年多的艱苦談判,在北極圈內有領土和領海的8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簽署了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章程,成立了第一個統一的非政府國際科學組一一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這是一個非政府機構,但是只有國家級科學機構的代表才有資格參加該委員會;這又是一個科學機構,反映了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們淡化經濟、軍事和政治色彩的行動(在南極的考察中,國際間的互相援助往往是沒有任何條件的。英國和阿根庭為馬島打得不可開交時,兩國在南極考察站的隊員照樣在一起喝酒)。

  這次科學考察也得到了美國和加拿大等方面的支持,北極的變化影響著全人類,而對它的研究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立完成的。這次我們船上來自韓國和日本的科學家,就是國際合作的一種形式。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下次他們去北極時,也將為我國科學家提供機會。實際上,我國己有很多科學家多次到達北極,都是這種合作的結果。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陳立奇曾乘俄羅斯核動力潛艇到過極點。

  正是在這種國際合作的大背景下,陳立奇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中國沒必要在北極建立考察站。

  中國已經在南極建立長城和中山兩個考察站,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也在北極建立了科學考察站。陳立奇說,中國不打算在北極建站,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陳立奇說,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在北極建立考察站,但是在所有的考察站中,沒有一個是獨立運行的,全部採用國家間的合作機制。「去年我參加北極國際科學會議時,挪威的科學家就告訴我說,中國要想花很少的錢又能取得大的科考成果,也必須與其他國家進行合作。」

  除了經費的因素外,陳立奇還說,北極與南極不一樣,南極有個長期權益問題。在南極建一個考察站,就相當於建了一個使館。而北極所有島嶼都已經有歸屬。唯一的例外是斯瓦爾巴島,在1920年以前沒有歸屬。根據《斯瓦爾巴條約》,該島已由挪威託管,其他國家可以建立科學考察站並自由出入。

  陳立奇還說,只要每年出資20萬美元,己建好的站就會請我們當「股東」。我們的想法是,目前儘量少花錢,把人送到其他國家的站去培養。

  第二,中國將向全世界公開此次科考的數據。

  儘管北極研究已經進行了100多年,但歐美國家對北極的考察,大多從臨近大西洋的北冰洋區進入,且多數國家的研究都集中在自己臨近的海域,對北冰洋東部地區的研究不多。中國此次考察區域海冰覆蓋較厚,難以進入,又處於美國和俄羅斯的交界地區,歷來的研究資料不多。所以,中國首次北極科考可以說填補了國際北極研究的一個空白區域。

  兩極變化的研究將是下個世紀的一個熱點。有預測說,如果目前的環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至5度,給人類帶來災難。

  對全球環境變化進行探測和研究,光靠一兩個國家的力量是不行的。現在世界上一些比較大的環境行動,都是國際合作的結果。整個地球科學還屬￿實驗科學,現場第一手調查資料非常重要。過去北極資料很多是屬￿軍事秘密,現在都陸續公開了。

  北極研究現在擁有很好的國際合作氣氛。加拿大、美國也都給這次北極考察提供了無償幫助。陳立奇說,中國既然加入了北極科學委員會,就要為北極科學研究作出貢獻。此次北極科學考察的數據將向全世界公佈,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將與全世界共享,這充分表明中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和對世界環境問題承擔的一份責任。

  第三,中國考察隊將嚴格遵守國際標準。

  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嚴格遵守國際環保標準,對垃圾和廢水採取了妥善的處理措施:雪龍號上有一整套汙水處理設備,所有的污水都經過處理後排入大海。船上制定並實施了《關於雪龍船處理垃圾的規定》。按照規定,垃圾實行分類回收:玻璃和金屬分為一類,塑料製品分為一類,紙質垃圾分為一類,食品垃圾又分為一類。回收的垃圾採取不同的處理手段:玻璃、金屬和塑料送到錨鏈艙,經捆紮後帶回上海:紙製品送進焚燒爐;除外港和特定海域外,食品垃圾則被隨時傾倒入海。

  從開船以來的情況看,這些規定被嚴格執行。船上專門指定了負責人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