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九四 |
|
㈢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研究內容 ⒈北極在全球變化中的作用和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北極是大氣海洋物質能量交換的重要地區之一,在全球大氣氣候關系統形成和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大氣與海洋間能量、物質的交換過程主要發生在海-氣、海-冰-氣界面上。研究海-冰-氣能量。物質交換,對正確理解北極地區在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中的作用以及提高我國天氣、氣候和自然災害預報水平有重要的意義。 北極地區的氣候、環境特徵及其物理化學過程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及我國氣候環境變化關係密切,是全球大氣研究計劃(GAR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及全球變化研究(IGBP)等到際氣候環境研究計劃的重要內容。北極是溫室氣體和大氣污染物質的重要源匯區,對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極為敏感。北極地區是全球大氣環境監測的重要本底區域,對研究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關係有重要意義。北極地區臭氧-UVB研究是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提出的重要研究領域,對研究全球氣候環境和生態系統有重要意義。 北極以冰雪為突出特徵。由於冰雪的反照率高,幾乎90%以上的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字宙空間;同時冰雪在大氣和海洋之間形成交換的屏障。近年的研究工作表明,發生在冰外緣帶的物理過程是影響海冰融解和凍結、冰外緣線進退、上層海洋垂直對流、將氣間能量與物質交換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冰面與海面摩擦特性和熱傳導特性的差別導致冰外緣帶局部氣象條件的明顯變化,大量稠冰的形成和流動,沿冰緣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發生,冰舌、冰帶、冰外緣急流、冰外緣渦旋的發生與變化等獨特的物理過程。海冰及上覆積雪內保存著三年時間尺度的現代大氣和海洋環境記錄,對其進行研究可揭示水汽及雜質的來源,明確雪冰環境記錄的形成過程,闡明現代大氣環境的區域特徵和人類污染狀況。 本次考察經由的海區是世界上最寬的陸架海,多條大型河流匯入該海區,陸源物質向加拿大海盆的輸入,將影響北極加拿大海盆的生態結構和環境。西伯利亞陸架海海底由厚厚的沉積層覆蓋,對該海區的現代沉積過程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特徵研究可以揭示北冰洋沿岸陸海相互作用過程,瞭解陸架海與海盆之間物質交換特徵和機理,揭示生源要素的源和匯的作用。 ⒉北冰洋與北太平洋水團交換對北方平洋環流的變異影響。 北冰洋海盆中由北極過程形成的低溫高鹽水體與大西洋和太平洋水系的交換,嚴重影響著這些大洋的海洋學環境。北冰洋的楚科奇海和太平洋的白令海是兩大洋水交換的必由之路,決定北冰洋在全球變化過程中對我國環境與資源的深刻影響。另外,在羅蒙諾索大海脊與西伯利亞陸架的銜接處是北冰洋兩大海盆之間中、下層水交換的主要通道之一,對北極深層水的結構有重要作用。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將揭示白令海與楚科奇海水體交換以及歐業海盆與加拿大海盆水交換對加拿大海盆低溫高鹽水形成的貢獻,分析這種過程對我國氣候和海洋學環境之間的影響。通過對白令海、楚科奇海及海盆銜接區的水文、營養鹽、化學示蹤物及海冰的調查研究,闡明該海區的水系結構和環流特徵及其與加拿大海盆的水體交換,提出北冰洋與北太平洋的水體交換和物質輸運模式,探討北冰洋與西太平洋和我國近海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為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國際上對於這一海區的研究較少,因而本項研究的成果將增加科學界對這一海域水交換特徵的瞭解。 ⒊北冰洋鄰近海域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對我國漁業發展的影啊。 北極海洋中態系統與全球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全球氣候不和環境變化保持著一定程度的敏感性,存在明顯的作用和反饋。海洋生態系統通過生物泵作用驅動大氣二氧化碳,不斷進入海洋,推動海洋系統內部和外部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遞,在北極特殊的氣候和環境條件下形成獨特的生態結構和生物多樣性。北冰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器」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生物資源基地。 我國是一個新興的遠洋漁業國家,現我國在海外的遠洋漁船的總數有1000餘艘,產值約3.5億美元。其中分佈在北太平洋從事作業的漁船約有120艘,占海外漁船總數的八分之一,而產量卻占海外總產量的26.4%,因此,在北冰洋及周邊公海海域進行結合海洋環境的漁業資源的綜合調查,將對在該海域從事漁業生產的我國遠洋漁船作業產生直接的指導意義,為我國在上述海域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 中國極地考察工作簡況 ㈠ 組織機構和考察基地 【國家海洋局南極考察辦公室】 國家海洋局南極考察辦公室是承擔我國極地考察工作的職能部門,內設「秘書處」、「計劃處」、「科技處」、「條保處」、「財務處」、「外事處」等6個處級機構。基本任務是:組織協調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研究工作。其主要職責為:⑴組織擬定我國極地工作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統一組織協調我國極地科學考察工作;研究極地工作的重大問題,向國家海洋局提出建議和報告。⑵組織擬定我國極地考察工作規劃、五年計劃、年度計劃,報經國家海洋局批准後組織實施。⑶負責我國極地工作經費的申報、領撥、分配,財務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財務管理監督工作。⑷負責建立、購置不和管理我國極地考察基地及其設施、設備;管理南極訓練基地。⑸負責組織和參加我國同各國極地考察機構的交流,代表國家參加國際極地機構和國際極地合作活動。⑹負責協調國內有關部委、高等院校的極地科學考察計劃並對其進行業務指導;組織科學考察成果的鑒定和交流。⑺承擔我國極地考察隊的組織工作。⑻具體負責南極事務日常性工作。⑼負貢中國極地考察工作諮詢委員會的具體事務。⑽)承擔國家海洋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極地考察工作諮詢委員會】 經國家科委批准,1994年10月14日成立了中國極地考察工作諮詢委員會,它是我國主管極地考察工作部門的諮詢機構,委員會主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德文擔任。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就極地考察工作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供諮詢,組織學術交流,並對極地考察工作進行科學技術諮詢,評價科學技術成果,指導科學考察活動。秘書處設在國家海洋局南極考察辦公室。 【中國極地研究所】 經國家科委批准,中國極地研究所於1989年10月10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國極地考察研究的中心,對國外開放。其主要方向任務是:開展具有典型南極特徵的又對我國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學科研究,開展極地環境、資源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的考察研究;擬定南極各學科考察研究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協調實施考察計劃:分析研究和保管南極標本、樣品:收集整理和編輯出版文集、期刊;進行國際間南極學術交流和合作考察研究。 1993年以來, 極地所加大科研設施建設力度,先後建成了低溫實驗室(面積200平方米,在-20℃、-400C、-60℃溫度範圍連續可控)和潔淨實驗室(面積33平方米,潔淨度達到100級);先後引進美國L0WELL大學研製的DPS-4數字式電離層測高儀,WATERS毛細管電泳儀,C0ULTER微粒分析儀、德國ZEISS和瑞士LEIKA多功能高級光學顯微鏡等一批大型儀器設備,為高水平完成國家「八五」南極科考課題提供了硬件。結合多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措施,穩步加快極地專業學科和隊伍建設。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