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八九


  8月14日淩晨, 臨時黨委當機立斷,迅速作出決定,利用瞬間的稍好天氣,使用直升機將全球華人世紀北極探險隊選派的24名代表接上船,在雪龍船2號艙蓋甲板舉行會合聯誼會。聯誼會由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副隊長顏其德主持,首席科學家陳立奇、船長袁紹宏和全球華人世紀北極探險隊隊長糜一平分別莊聯誼會上講話並互贈紀念品後,展示了僑務辦公室為澳門問歸預製的長龍旗,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手和船員在長龍旗上簽名。雙方還進行了北極考察交流,召開了記者招待會。11點,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舉行了冷餐招待會,副領隊和首席科學家一起陪同全球華人世紀行北極探險隊共進午餐。在友好的氣氛中,圓滿地完成了會合活動。14點30分,24名隊員乘直升機離船。遺憾的是,我考察隊員未能親臨這個世界上最北的城鎮之一——圖克港,參觀愛斯基摩人保留區社會文化。原定的我方出席因紐維克市招待會也不得不取消。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趙進平和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的東久美子從圖克港離船回國。

  ㈡ 第四階段任務完成情況

  ⒈建立聯合冰站,完成了北極科學考察的攻堅任務。

  8月14日22點30分(船時,與北京時間差19小時),雪龍船按計劃起航,離開圖克港赴北極永久海冰區考察。13日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利用直升機在北緯74度53分,西經160度32分找到了一塊大約1平方公里的多年浮冰,經考察適合建立冰站。18日15時42分,26名隊員(包括記者)攜帶建站設備和科考儀器乘坐小艇前往距離雪龍船1公里多的浮冰,當時氣溫已經降到零下5度,4~〃級的寒風刺痛了隊員們的臉頰。小艇迎風斬浪到達浮冰邊緣,隊員們紛紛行動起來,從小艇上往浮冰上搬卸建站物資和設備以及科考儀器,利用人拉雪橇、肩扛,把大大小小幾十件考察物資運到了冰上。海冰組和測繪組分別支起了帳篷,開始聯合冰站工作。這是本次科考雪龍號到達的最北端,標誌著北極科考進入了最後攻堅階段。

  在這塊浮冰上,科考隊進行長時間、大規模、全方位和多學科的綜合觀測。大氣組在冰上進行7天的大氣邊界層、輻射平衡等項目觀測;冰雪組利用冰雷達測冰的厚度和考察冰的物理過程,並鑽取冰芯和採集表層冰雪樣品;海冰組的科研人員對海冰生物群落結構和海冰區碳循環的重要環節進行測量研究;大洋組對冰邊緣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以及洋流進行了測量和觀察;測繪組在冰站又一次進行了絕對重力的測量。獲得了大批極其珍貴的樣品。數據和資料,為人類科學瞭解北極作出了貢獻。

  ⒉利用直升機協助遠距離冰上作業。

  為更多地獲取北極科考資料,科考隊還利用雪龍船搭載的直升機作後勤保障,以冰站為基點向正北、東北、西北飛1~2個緯度,最遠點達到北緯77度18分。飛行8架次,飛行18小時11分,26人次乘飛機至冰上考察,運送2噸多物資和樣品,取得了14組冰樣和14組表層雪樣。

  ㈢ 第五階段任務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圓滿並超額完成了三大科學目標預定的現場科學考察計劃任務,滿載著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的雪龍號於8月24日正式返航。

  在雪龍船返航的航渡中,臨時黨委要求全體隊員繼續發揚成績,克服疲勞麻痹思想和鬆勁情緒,認真做好第五階段各項工作:

  ⒈在返航途中做好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總結工作,要自下而上,分班組,認真總結經驗,實事求是地肯定所取得的成績,總結愛國、拼搏、協作、創新的極地精神。同時也要找出存在的問題,指導今後的極地考察工作。

  ⒉確保航行安全,做好途中補測海洋斷面站位和靠泊美國羅姆港的各項工作。雪龍船計劃於27日7點抵達羅姆港,按原定計劃送兩位港、台科學家及其貴重儀器離船。利用靠港停泊間隙進行船隻機械、設備的檢修、保養。同時,將分批安排隊員、船員登陸,進行短暫的休整。28日20點從羅姆港啟航。返航途中,充分利用航渡時機,在白令海按現場計劃安排三個大洋站位補充作業(同位素測初級生產力和新生產力項目)。進一步提高白令海大洋綜合調查的科學價值。

  ⒊在日本海深水區按規定進行調查絞車的保養。完成這項任務後,繼續返航,預計在北京時間9月9日15點到達吳淞口錨地,9月10日19點靠上海新華碼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