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六二


  §0807(BJ0808)它不是計劃內測站,可以幹,也可以不幹

  8月7日深夜, 大洋組接到執行P斷面的決定。已經休息了兩晝夜的大洋組考察隊員馬上振作起來,各項工作全面展開。

  那一夜,隊員們沒有合眼。22點40分,1點,3點,5點,開早飯時。4個站的數據和樣品已經收入囊中。

  到達P5站時,隊員們已經辛苦了一夜。P5站是2700米的深水站。趙進平研究員簡短地告訴大家,這站可能是我們在北冰洋做的最深的測站,請各專業考慮作業項目;船外冰情嚴重,要注意人員和儀器的安全,不好做的項目可以不做。

  但報上來項目非常令人感動,各學科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所有能上的項目全部報上來,連以前從未動用的同位素吸附器也都拿出來使用,使P5站為本次考察項成為目最多的測站。

  由於水深,各甲板不能同時作業。第一攻擊波由右舷發起。觀測預計要2.5個小時,冰情很難預料。經過對舷外冰塊的分析,等到無冰己不可能。大洋組組長矯玉田決定馬上施放,昂貴的溫鹽深探測儀徐徐進入冰海。漂來漂去的浮冰忽而將鋼絲繩拖出好遠,忽而將鋼絲繩緊緊壓在船壁,這兩個半小時最讓人揪心。當儀器即將浮出水面,兩塊大冰已經將海面緊緊封閉。隊員們開始與冰塊鬥智鬥勇。一會兒將桁車拉進拉出,一會兒使勁搖鋼絲繩,使壓在一起的兩塊冰有所鬆動。後來,試著謾慢將儀器強行上升,將冰塊間的縫隙擠大,最後抓住戰機,突然向上提升,儀器破冰而出,甲板上一片歡騰。升上來的儀器上還卡著一片10公斤重的晶瑩冰片。

  右舷儀器上來之後,第二項作業在後甲板開始。地質組的五位同志仗著鋼纜粗、儀器重,開始大膽作業。怎料海冰不吃這一套,把後甲板下面的水面封得結結實實,沒有給儀器留任何縫隙。這可難壞了人家,只有耐心等待,好在船停站時間長,有足夠的時間可用。寒冷的天氣,6級的大風,使後甲板成為嚴冬的世界,而人與冰的對峙在繼續著,比毅力,比頑強。海冰退縮了,露出一個小縫,地質組的柱狀採樣器沖向海底。接下來是2個小時的漫長作業,冰塊隨時會阻斷收器的歸路,卡斷鋼絲繩的巨大風險時時威脅著每一個人。最後,經過長時間作業,他們又采上一支4米長的柱狀樣品。那種興奮、那種激動,隊員們溢于言表。隊員們利用船動車的時間簡單地吃了點東西,又開始放龐大的多管採樣器。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回來的,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麼幹的,只知道結果:得到了滿滿8管地質樣品。

  左舷的同志抱負更大,他們把P5站當成連續站來做——每6小時重複作業一次,每次拖3種網,拖到500米水深。在冰海做連續站是「危險和艱苦」的代名同。這些項目僅鋼絲繩上下就要4小時,24小時的作業不會有時間休息;海中流冰浩蕩,網具與人員要冒更大的風險。但決心已下,剩下的就是士氣與鬥志。下午,海洋局三所林景宏女士的500米拖網第一個遇險,卡在冰中上不來。甲板上,組長矯玉田親自指揮,最後,船長親自指揮輪船動車與大洋組配合,反復前進後退。就在冰塊旋轉的過程露出一小塊水面,給隊員們幾秒鐘的空檔,隊員們迅速抓住戰機,將網具提升出水面。數秒鐘後,大冰塊又將海面牢牢封死。大家直吐舌頭,好險哪!網中拖上40公斤重的海冰。

  第二次遇險是在早上6時,海洋所李超倫與張武昌的拖網被海冰卡住,無論如何拿不下來。冰塊太大,絞車根本帶不動,憋得直叫。隊員們只好繼續放鋼絲繩,海冰帶著鋼絲繩越漂越遠。忽放忽收,直到放出160米鋼絲繩,海冰在遠遠漂過船尾後的一次旋轉中,突然放開了鋼絲繩。李超倫博士高興地告訴我們,他們P5站拖到了純大洋種的浮游動物,與北冰洋其它測站的群落結構完全不一樣。

  當問起如果拖網真的被卡斷有多大損失時,隊員們都說,網具損失多少都不可惜,可惜的是那些從500米深海拖來的樣品。這些北冰洋的深水數據,太難得了。

  P5站與其它測站不同的是,它不是計劃內測站,可以幹,也可以不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