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五六 |
|
§0803(BJ0804)重進冰區,體會北冰洋的寒冷 8月3日,雪龍號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72度42分,重新進入浮冰區。 天氣多雲有霧,氣溫在2℃左右。下午2點,雪龍號將長30多米的長城艇放下水,小艇載著十幾名科學家到離船10公里處進行第一次海冰氣相互作用的綜合考察。之所以遠離大船,是為了儘量避開非自然因素的干擾。這是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第一次正式進行海冰氣綜合考察。 雪龍號目前的位置己超過上次到達的最北端。10個小時的考察結束後,雪龍號將繼續北行。明天起,計劃動用直升機載著部分科學家到固定冰上進行考察。 雪龍號結束白令海考察後,穿越白令海峽,於昨天上午到達北緯66度30分,進行了第一個站位的作業。上午11點15分進入北極圈(北緯66度33分)。此後,考察隊沿西經170度一直向北,每半個緯度做一站,今天下午3點進行了位於北緯71度30分的第11個站位的作業。這些作業對進一步瞭解楚科奇海在冰雪消融情況下的海洋和生物狀況意義重大。 我沒機會跟著小艇採訪,就在大船上找線索。 在船的左舷,我看見「林妹妹」在補網。金黃色的太陽照在她紅色的外衣和白色的拖網上,在漫無邊際的冰原上,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林妹妹」是大家對林景宏半開玩笑的稱呼。這稱呼中沒有半點調侃,卻滿含敬重。 林景宏今年45歲,作為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她己「飛波走濤」20年。從太平洋、臺灣海峽,到今天的白令海、北冰洋,她己記不清出海的次數了。「我是最不愛暈船的一個」,所以課題組十幾個人,派她來提取樣品。取樣的工作最累。每次停船作業,都能看到她和其他男隊員一起忙碌的情形,網上來後,她得用水清洗一同拖上來的浮游生物。 她也是船上女性中唯一在第一線幹「體力活」的人。在各站間隙,別的隊員抓緊休息時,她趴在電腦上給兒子寫信。船上發郵件太貴,她不給丈夫寫也得跟孩子說幾句。孩子今年上高三了,她說,回去得給他好好做幾頓飯。她操作電腦不熟練,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字字含著一個母親的愛。 船以16節的速度在楚科奇海疾行,寒風吹得幾百斤重的采水器左右擺動,林景宏拿著針線在甲板上補她的寶貝一一垂直拖網。網用過多次後,上面有一些細細的小洞。她笑著說:「在家經常千針線活的手,一個月就不聽使喚了。」出海一個月了,盡和鉛錘、拖網、絞車打交道,手已經不習慣幅度太小的動作。 今天,進入北冰洋的「腹地」。寒冷的感覺我無緣體驗,只好借《北京青年報》記者袁力的口,用盡自己的想像去體會。 袁力體會寒冷的機會,是在長城艇上,與幾位科技工作者一同「作業」。袁力臨時加入上艇記者名單,我們沒意見,科學家們有意見:明明說好了只准4個記者上艇,為什麼又多上了一個?搞得老吳兩頭受氣,臨上船突然對袁力說:「科學家們都不同意你去,你一個女的,占了駕駛室人家也不好意思說。你還是別去了!」袁力的眼淚差點都出來了:「我己寫了稿傳回報社了,一個整版的《焦點》,就等今天這一段!求求您了,您把我當成一個包袱扔在船上行嗎?我保證不會進駕駛台!」 科學家們心裡沒底,不知道連續10個小時在小艇上觀測會冷成什麼樣子。小艇駕駛台有暖氣,科學家們冷了可以進去暖和暖和,如果袁力之類的記者們都占住了地方,就不好辦了,因此他們極力反對記者上艇。隊長兼首席科學家陳立奇有點看不下去,替袁力求情說:「老吳,已經定了的事情就不要臨時改變了。」 船上保暖的衣物嚴重不足,人心惶惶的。本來,出發前通知大家不用自帶禦寒衣物,科考隊將統一發放。如果聽信此言,所有的人就只能呆在有暖氣的船艙裡,哪裡已不要去了。因為實際上,到了船上,從上到下連一絲棉、一片羽絨都沒有發。最厚的一件名為防寒服上衣的,是一個羽絨面料帶一個布裡罷了。一些有經驗的老隊員自己帶了羽絨服。 四川電視臺兩位不下艇的記者,分別借給了袁力一件羽絨服和一條棉褲。再戴上帽子和口罩。「到了船上才知道我準備的仍不夠充分,首先是棉靴的底子還不夠厚,不到半小時,腳踐出現痛感,接著是腳始不聽使喚。再接著是發現手套太薄,一段時間後,手對焦距都很困難。開始還有信心,後來只能追求個大概齊,同行說我的這組照片給近視眼看恐怕都很難過關。」 看到袁力直打擺子,船員們給她套上了一件保溫救生衣,「雖然樣子有些像唐老鴨,並被同船隊員當了好一會兒道具,但它確實救了我,」袁力說,「太冷了就不想動,」可呆時間長了就犯困,千叮嚀萬囑咐我還是靠著欄杆睡著了,醒來後滿臉霧氣。」科技人員輪流在駕駛室裡暖各,袁力始終堅守自己的諾言:不進駕駛室取暖。 「到了第5個小時,解思梅悶好了一鍋力便面,這是有生以來來最香的一頓飯,從口暖到心,然後拓展到四肢、五臟直到指尖都得到了享受。」袁力吃方便面的感受,讓我眼圈發熱。她回來後寫出的第一句是:今天,我終於摸到了北冰洋的「雪」,它比我想像的要「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