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五二 |
|
在此次考察中,遇到兩次低氣壓過境,在7級風的海況下,大洋組及時採取現場安全措施,堅持考察作業,保證了預定數據的獲取及人員與儀器的安全,完成了全部考察項目,達到了預期考察目標。雪龍號考察船與大洋組密切配合,到站準確無誤,保證了考察的站位質量。作業期間戰位密集,大洋組隊員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與科學家對話:北極科考為什麼要來白令海 目前,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正在白令海海區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考察,這在整個考察中佔有近一半的時間。北極考察為什麼要來白令海?考察前夕,我作為人民日報社的記者採訪了廈門大學陳敏博士、蔡平河博士(以下稱為博士),請他們就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記者:請問我們來白令海幹什麼來了? 博士:在楚科奇海進行了13個站位的作業後,由於冰層太厚,無法繼續北上,我們從北冰洋調頭回到白令海,進行第二階段的現場作業,即研究白令海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對我國漁業發展的影響。 記者: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呢? 博士:近幾年來,隨著近岸資源的日益匱乏,各沿海國家均將目光瞄準了深海大洋的豐富資源,我國作為新興的遠洋漁業國家,遠洋漁業所占的份額也在不斷提高。目前我國的洋浦漁船已逾千艘,年魚獲總量近百萬噸。其中約四分之一來自白令海及其附近海域。這些生產不僅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而且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外匯,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因此,本航次在白令海進行生態系統與生物資源的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記者:據瞭解,我國大約有120艘遠洋漁船在這一帶作業,應該說對哪兒有魚、都是什麼種類、大概怎麼分佈知道得差不多了,用得著這麼多科學家專門進行調查嗎? 博士:我們這次調查的各項目標在於揭示白令海生物資源的現存狀況及其未來的可持續利用潛力。必須強調的是,生物資源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包括海洋中的各種生物,並非人們通常理解的可食用生物(如魚類)。因此,必須從不同層次系統、全面的研究海洋環境中各種生物的種類、分佈及生物生產力,才能最終實現既定的目標。 記者:能不能具體說明一下? 博士:海洋中的生物沿食物鏈營養級的高低大體上可分為游泳生物(如魚、蝦等)、浮有動物(如橈足類等)和浮游植物(各種藻類)三大類,其中游泳生物吃浮游動物,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從而構成了具有不同營養級的食物鏈,人們常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便是最直觀的描述。 記者:蔡平河博士這次研究的項目是「海洋初級生產力考察」,是不是就是指這種生物鏈關係? 博士:初級生產力是專門以海洋中的浮游植物為研究對象。浮游植物利用太陽光、水中的營養鹽(如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等)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不斷的生長、繁殖,這一過程即為初級生產過程。 記者:稻穀豐收、植被繁茂的地方才會生機勃勃,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浮游植物生長較快的海域才會魚兒成群? 博士:的確,就像陸地上的稻田為人和動物提供了最基本的能量一樣。不斷繁殖生產的浮游植物為浮游動物提供了食物保障,由此維持的浮游動物又為魚類等游泳生物提供了生活來源。通常情況下,食物鏈中的各級生物食物呈金字塔式的分佈態勢,即越低營養級的生物,其生物量越大。很難想像,在生物初級生產力貧瘠的「沙漠」中,會形成生物資源富饒的「綠洲」。 記者:從我本人理解的漁業調查來看,就是下網捕魚,然後統計一下數量和種類。白令海站位作業大半已經完成、但至今一條魚也沒撈上來。我自己認為漁業調查的目的沒有完成。眾你們的考察來看,能不能捕到魚只是一種淺層次的直接表像,實際上和科學意義上的調查關係不是很大。 博士:海洋捕撈由於受魚群分佈、天氣、網具等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定量化,像我們這些天在這個地區一條魚都沒有捕到,有操作上原因,但也說明了這個時間的這個地點魚是非常少的。如果只從沒捕到魚來說這個海區沒有魚是片面的。對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種類、數量和生產力的研究室事實上也能夠給予我們生物資源總量大小的信息,而且已達到準確定量的水平。 從這一意義上說,對生態結構、生物生產力的研究與海洋漁業捕撈可謂是殊途同歸,二者應該是相互補充、相互不可取代的,前一種方法給出的是理論的推算值,後者反映的是在特定情況下的實際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