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四〇 |
|
§0724(BJ0725)茫茫大海中,海水貴如油 ㈠ 得到殊為不易 7月24日22點35分, 船經過48小時的航行到站停住,這是白令海第一斷面13個站點的最後一個,位於北緯56度,東經173度,水深達3850米。 我來到船的左舷,大洋組海洋物理班的隊員們開始緊張工作。一個漂亮的圓形鋼架上,花瓣狀固定了11個細長的柱狀容器,因此叫梅花采水器。一根鋼纜把容器吊起來,用絞車控制,放到海水中去。絞車轟轟隆隆轉起來,「采水器下去的速度是每秒一米半。」大洋組組長矯玉田介紹說,操作逐漸熟悉起來,施放速度也提高了。 剛一入海時,趙進平研究員在計算機鍵盤上按了一下。「第一個容器採集了海表面的水樣,」他介紹說,容器的塞子是由計算機通過鋼纜內包中的電線發送信號控制的。在采水器還上放著一個探頭,它把海水的溫度、鹽度和深度隨時通過電纜傳送到計算機上。隨著采水器下沉,溫、鹽、深三個指標在屏幕上構成了兩條連續曲線。趙進平在25米、50米、100米、150米、300米、500米、1000米、1500米和2000米處以及海底分別合上一個容積的塞子,就采到了相應深度海水的樣品。 ㈡)取之滴滴珍惜 夜裡1點15分,采水器被提到了甲板上。廈門大學的蔡平河博士端著一盆小塑料瓶子走過來,他用一根像膠管子套在容器下端,像擠牛奶一樣從裡面放出了滿滿一瓶海水。每個瓶子都編號,分別對應采有不同深度海水的容器,每個瓶子的容量都是50毫升。 廈門大學的施純坦高工拿來的是20毫升的小瓶。 中科院海洋所的李超倫拿來的是500毫升瓶。 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的金明明下手最狠, 先用120毫升的瓶子挨個放一次,回去一趟又拿來一堆500毫升的大瓶子。 國家海洋局三所的王偉強也不甘示弱, 一下子拿來2套不同的瓶子,他除了給自己取樣外,還要替同所做生物項目的人取一套樣品。 這麼多人取樣,容器中的海水會不會不夠用?蔡博士笑著反問我:「你去食堂吃飯,會不會趕上沒菜的時候?」金明明說他已被警告過多次,每次下手輕些,千萬不要放多了。 考察隊出發之前,在上海舉行過協調會。關於采水器中的海水如何分配,各個單位進行了2個小時熱烈討論,才達成了今天的分配方案。 ㈢ 包含千萬信息 蔡平河和陳敏博士做的項目是海洋同位素化學考察。他們把盛滿水樣的小瓶蓋子擰緊,並在電爐子上化了些蠟,密封好,回去做分析。 王偉強為自己取的樣,馬上開始測出了海水的酸鹼度;而另一個測生物細菌指標的也得帶回去。 李超倫把海水帶回實驗台,用一個漏斗和一片濾紙進行了過濾,得到的葉綠素先存放在一個小塑料口袋中。他說,等到了冰區,可以抽出時間用丙酮處理後等24小時以上,就可以通過熒光光度計讀到葉綠素的濃度數據。 金明明要把海水用試劑氧化再還原,用於測定氧氣濃度和氮磷濃度,這些指標是海中浮游植物生長環境的基本參數。 施純坦要測水中的氧18濃度,他把樣品瓶擰緊,再存放在木箱中。從楚科奇海到現在,他的樣品總量已達到159個。 趙進平博士介紹說,溫度、鹽度和深度是海水的三個最基本指標,測得這三個指數,就可以從中發現洋流和水團運動的規律,也就捕捉到了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最主要因素。 茫茫大海,海水有的是,可沒有想到,3000米以下的海水卻成了寶貝。這套采水系統是1992年從美國進口的,每個容器是22升。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采水系統也就是這個樣子,只是采水的容器大一些,最大的可以達到16升。今年底去南極考察,隊裡就準備換成10升的容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