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雪龍闖北極 | 上頁 下頁 |
二九 |
|
§與科學家對話:北冰洋和北太平洋冰交換與中國有何關係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楚科奇海進行了14個站位的考察。這階段的考察目的何在,實施的結果如何?我作為人民日報社的記者採訪了首席科學家助理。國家海洋局二所副所長趙進平研究員。 記者:進入北冰洋伊始,海冰外緣線偏南開始困擾著考察隊。因此,我們只好臨時增加14個站位,在楚科奇海中的淺海進行一陣研究。這是不是勺我們當初的計劃是不符合的? 趙進平:不是。制定本次北極科考的計劃時,臨時增加的這14個站位實際是存在的。不過,這些站位位於俄羅斯的專屬經濟區內,我們向俄羅斯提出過申清,但直到我們出發離開上海時,仍沒有得到答覆,我們只好不再提及。 記者:那就是說,這些「臨時增加」的站位不是「聊勝於無」了? 趙進平:意義非常重大。我們研究的是北冰洋與太平洋的水交換,交換是通過白令海峽進行的,楚科奇海在海峽北口,白令海處在南口,兩大洋水團的交換實際上表現為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水交換。我們原定的那些更靠北的站位,實際上是給俄羅斯人看的,我們的真正目的就是研究這個區域。 記者:在冰海中艱難先進的那些天裡,有好幾個站位實際上沒有到達,會不會影響我們的考察效果? 趙進平:考察隊對楚克奇海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已經取得的數據令人振奮,利用這些數據和白令海即將取得的數據,將完全滿足研究「北冰洋和北太平洋水交換」主題的需要。 記者:我們還將第二次進入北冰洋,按計劃還將在楚科奇海域進行五六天的考察,目的是什麼呢? 趙進平:我們北上時,在白令海域沿西經170度北上時,再重複上一次的數據采集過程,做完冰站返回時,第二次重複這一條線的數據采集。那麼,我們將獲得的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很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論文。 記者:我們花這麼多人才、物力不遠萬里來考察,不是為了做一篇高水平的論文吧? 趙進平:我們早己指出,研究北極的關鍵目標是研究全球變化過程,主要是針對全球氣候變化。早期的氣象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對發生在我們國土上的氣候要素的研究。近20年來,氣候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是個全球問題,不可能通過對中國局部的研究得到解決。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物質和熱量在相當大的和度上調控著氣候系統。影響中國氣候系統的因素很多,氣候和旱澇災害的變化難以用簡單的因果關係來解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海洋的變化會導致氣候系統的變異。 記者:這麼說是不是有點籠統,給人一種大而話之的感覺? 趙進平:具體地說,海表溫度是氣候研究的主要指標之一。海表溫度的變化不僅僅是太陽照射的結果,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大洋環流。海洋中的環流有時被形象地比喻成海洋成海洋中的大河,如果按流量計算,大洋環流比陸地上的河流要強大得多,形成海水浩浩蕩蕩的遷移。大洋環流攜帶的巨大的熱量(或「冷」量)改變著上層水的溫度,從而改變著氣候系統。 記者: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趙進平:這樣的例子很多,如:位於北緯41度的美國城市波士頓是大西洋沿海城市,冬季的嚴寒很有名;太平洋沿海城市西雅圖雖然位於更高緯度,卻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成為美國最佳居住城市。原因就在於,來自大西洋北方的拉布拉多寒流直接影響波士頓的氣候,而西雅圖的氣候卻由於來自北太平洋暖流的熱量而改善。 記者:洋流如何影響中國氣候? 趙進平:對中國氣候系統影響最大的海區當屬西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的暖水來自赤道海區,那裡強烈的太陽輻則使海水溫度超過30度,貯存了大量的熱量。在大洋風場的驅動下,赤道海水沿太平洋西邊界向兩極流動,並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在西邊界大大加強,形成流速達每秒2米的強流,就是著名的黑潮,因其高溫海水中包含大量營養物質呈墨色內得名。黑潮經菲律賓和臺灣沿海之後到達中國海和日本東岸,與上覆的大氣發生強烈交換,成為中間氣候系統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記者:那麼,我們只研究赤道上的的黑潮就可以了,還跑到白令海上幹什麼? 趙進平:我還沒說完。黑潮雖然強大,但卻不能向北長驅直入,因為它在北緯43度左右與來自白令海的寒流會相遇。這股寒流名叫親潮,親潮與黑潮相比是個小弟弟,流量小得多,名氣也不如黑潮大。但是,親潮那冷森森的高密度海水征服了黑潮,使黑潮與親潮交匯後不得不轉向東方,開始它流向北美沿海的長征。在它流經的浩瀚大洋,遍佈著進行戰略轉移的海水,迫使氣候系統作出調整,以適應海洋的流動。而且,這種流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黑潮與親潮動態平衡、此消彼長的結果,二者的任何變化都會引起氣候系統的變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