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死去活來-我與世界級企業巨頭的對話 | 上頁 下頁


  §謂我何求?

  選擇,意味著一種痛苦。兩年前,我把手中的硬幣向空中拋了一次又一次,但最終還是下不了一個決心:不做記者。

  做了近十年的記者,一直感到自己做得很窩囊。雖然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很辛苦、很認真地做著記者,採訪了很多企業,寫了很多文章,有些文章也引起過一些影響,但我卻感到自己似乎什麼也沒做過。

  新聞是一張碎紙,經時間之風一吹,便會散落一地。我們的企業家似乎也像一張碎紙,時間之風一吹,昨日之榮耀也往往散落了一地。

  很多資深記者會與我有同樣的感受:昨天用非常溢美之詞進行報道過的成功企業,今天卻黃花昨日光榮不再;就算苦苦掙扎到現在總算熬「大」的個別企業,其業績與全球著名企業相比尚不如人家一個零頭;然而在臺灣這個小小的孤島上,此間卻湧冒出一個又一個在世界上冒了名的好企業。

  我曾採訪過不少的企業家,也與一些人交往甚深,我很知道他們當中不乏精明能幹之人、不乏聰穎過人之人、不乏理想壯懷之人。可是,這些人卻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即管理上的缺欠、思維上的缺欠。

  中國的老闆往往愛說中國人最難管理,但很少問自己:我的管理是否有問題?我的思維方式是否有誤區?

  當企業家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思維上的缺欠帶到企業中去時,在管理支點的杠杆上,會有意無意地放大了這些缺欠,使這些缺欠傷了很多的人,這是中國企業始終不能做大或無法長久興旺或成長緩慢的最根本的一個原因。

  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被劣質管理傷害過,在被傷害的人群中包括我,包括曾與我一起奮鬥過的同事,也包括千千萬萬個中國人。在劣質的管理中,人的激情難以點燃、人的潛力難以發揮、人的活力難以迸發、人的事業難以成形!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海爾過去的成功是觀念和思維方式的成功。」世界級管理大師杜拉克說:「當前社會不是一場技術的革命,也不是一場軟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場觀念上的革命。」

  世界上那些很成功的企業在某種意義上都是觀念與思維方式上的一種成功。那麼,那些世界級大企業家的觀念、思維與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導致他們成功的關鍵又是什麼?我渴望能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找不出來,我真的很難甘心退出記者這一舞臺。

  美國人有句諺語:「當一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整個世界也將為之讓路。」

  當我想明白了自己時,我決定再給自己一次做記者的機會。

  信息產業(IT業)是世界上最為朝陽的產業,是競爭最為激烈的一個行業,也是世界優秀企業家聚集最多的一個領域,因此我很想從這一領域裡做起(這個想法後來證明完全正確)。

  然而,要打進這一領域,就必須找個好一點的平臺。我把眼光瞄準了《計算機世界》報,因為該報在業內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

  於是,我推掉其他報社的盛情之邀而來到《計算機世界》報。到《計算機世界》後,恰巧,我的頂頭上司讓我做人物版的編輯,我便在人物版上開闢出一個全新的欄目,這就是《新聞人物》和《理念共享》兩個欄目。

  這兩個欄目雖然順利地建立起來,但運轉幾期後,我心裡便開始不是滋味,因為像樣的稿源幾乎少得可憐,如果這種局面再繼續下去,這兩個欄目肯定會打水漂。於是我提出離開版面專心做《新聞人物》和《理念共享》,我的想法當即得到了認可和支持,就這樣我開始專心做起了記者。

  每週一次《新聞人物)再加上一個《理念共享》,不僅質量要求高、還要求速度快。這實在是一種充滿了挑戰的苦活。尤其每當世界著名的大企業家來華訪問時,更令我緊張,因為整個採訪過程極其艱難,往往要跟蹤兩三天才能得到採訪機會。為了搶時間,我還常常必須連夜拿出近5000字的兩篇文章來。那時,我不知道我究竟熬夜熬了多少次,我只知道我在做《新聞人物》的第一年,一下子瘦了十多斤。

  在我主持《新聞人物》的兩年裡,世界大公司很多巨頭都紛紛來中國,這實在是《新聞人物》的幸運,也許這是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我在短短的兩年裡,大密集度地採訪到世界上最出色的企業家,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廠商英特爾公司的兩任掌門人葛魯夫和貝瑞特、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的掌門人郭士納、世界上第二大計算機公司惠普公司的兩任掌門人普萊特和卡莉、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家康柏的掌門人菲弗爾、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廠商Cisco公司(思科公司)的掌門人錢伯斯、世界上最年輕的首富Dell公司(戴爾公司)的掌門人戴爾、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Yahoo!的創始人楊致遠及《數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龐帝,等等。

  我把這些傑出的企業家連同他們的思維方式一起推進《新聞人物》,其所引起的反響,既在我的想像之內,又在我的想像之外。

  但是,我以前從未有意要出今天這樣一本書,我只是一直想出一本管理方面的書。有一天,我的一位摯友提醒我說,你一定要把你寫的人物和你寫的理念集在一起出一本書,它會很有價值,否則太可惜了,因為目前寫這種書非你莫屬。

  後來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勸我一定要寫這本書。1999年端午節那天,我與勝利電子公司的董事長胡飛躍在一起共進晚餐時,胡飛躍先生對我說:「你的文章很受人關注,你採訪了那麼多的知名人物,你應該將這些人集納成冊,這本書你一定要做得很精緻,每篇文章不一定太長,但要精,最好每篇都有不同的典型書例,然後再附上你的『理念共享』,這本書將會很有價值。」

  朋友們的話,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啟示,我開始認真考慮出書事宜。但是,我絕不能將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簡單集納成冊,我也不能為出書而出書,我一直奉行這樣一個原則:要麼不出書,要出就出一本有影響、有價值的好書。

  於是,我從所採訪過的近百名企業家中精心挑選出30多位企業家並重新進行了創作和修改,因此,本書中所出現的人物和理念與在《計算機世界》報上所刊載出來的已大不相同,有些人物我甚至又做了補充採訪,有些內容和有些理念甚至還從未在《計算機世界》報上刊載過。

  我所選出來的這些企業家都是世界級的大鬥士,因為這些人所運作的企業絕大多數在某個領域裡都堪稱世界老大。除了那些世界大巨頭外,我還選出很多中小企業的掌門人,雖然這些企業「小」,但在自己經營的領域裡卻絕對是世界第一,他們的競爭力非常強勁,甚至連世界級的大公司也奈何不了。比如在大型存儲領域裡,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公司IBM公司就打不過EMC這家「小」企業;在主板領域裡,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廠商英特爾公司就打不過華碩這家「小」企業。

  這些極成功的中小企業,有的存活時間很長,如西蒙公司有著100年的歷史;有的時間很短,如BEA用很新穎的運作手段在短短的三年內就成為全球中間件領域裡的領頭羊。

  每寫完書中的一位人物,我就會感到自己也增添了很多力量,因為這些人的心靈非常有穿透力,這種穿透力能輻射給每一個人。當然,這種心靈力量來自於他們的理念、他們做事的方法、他們運作上的氣度、他們對人的善待。我堅信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些力量,只要我們肯認真獲取這些力量。

  寫到這兒,我要非常真誠地感謝我的那些採訪對象們,如果說我在書中體現出一些智慧的話,那應全部歸功於他們,因為他們真是太棒了,也真是太出眾了!

  如果有些讀者因受到本書的啟發,將來有一天也終於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家,或成為了很有力量的人,那麼當我將來在為記者生涯畫上句號時,我的遺憾會少去很多。

  1999年12月30日淩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