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人民記憶50年 | 上頁 下頁
一一〇


  其實,平心而論,像「考試被他們這幫大學迷給壟斷了」的句子,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信奉者最真實的失落。時代的哲學總綱要求人們去如此這般地做,然而卻要把機會賜給了並不十分信奉它的人。這種矛盾,勢必在70年代引發出一場新的鬥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張鐵生也道出了某種真實的辛酸。但是,本來可以到此為止的一篇文字卻導致了一場惡性事件。後來有人說:這封信使人想起狐狸與萄葡的故事,對於愛讀書的「呆子」們,按照這個時代的邏輯就算「不務正業、逍遙法外」!在張鐵生語言不太通暢的自白之中,我們似乎明白,知識青年不得擅自讀除毛選、《學習與批判》、《征途》以外的書,就是那個時代的大法。否則就是違反了這一「大法」的。這樣看來,張鐵生代表的知青「先鋒」們,希望這次入學「加以考慮為盼」,這豈不要以身試「法」嗎?現代中國的狐狸與葡萄的寓言,應該加一句新的臺詞:「就算葡萄是酸的,我也要吃它」。

  張鐵生的鬧劇被毛遠新當作「有棱有角的石頭」砸向周恩來的現代教育思想,原本可以恢復比較正常形態的文化教育再一次被掃進讀書無用的垃圾堆。中國再一次陷入自我蒙昧年代。而張鐵生自己,作為「教育革命」的闖將,不僅上了大學,還入了黨,擔任了鐵嶺市農學院的領導,當上了四屆人大的常委會委員,

  張鐵生的「白卷英雄」傳奇,一度傾斜了混亂時代的人心,以至於1977年國家正式恢復高考招生以後,有大批的考生模仿張鐵生在考卷上寫信,對考試指手畫腳以圖出奇制勝。從張鐵生自相矛盾的信中,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張對學習機會真誠的需求,如果不是歷史的荒誕太深以至於我們把荒唐當作了真理的話,張鐵生也許不會身敗名裂,相反,他一定會痛定思痛,下一番苦讀的功夫的。

  這個被咒詛為文明「慧星」的張鐵生,如今在遼寧農村的一個診所行醫為生,這也算是一種象徵——醫治創傷的象徵吧。

  * * *

  文革十年很自然地形成萬般皆下品,唯有政治高的民族心態。文革的每場運動,大多數的青年總是滿腔熱忱去衝鋒,但最後的結果呢?「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政治命運的屢敗屢戰導致青年心理的挫折感增強,使大多數青年,總是處於社會生活的非主流地位。自己付出全部的政治熱情但卻無前途可言,到頭來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讀書升學」之上,又屢遭打擊,這是怎樣的一個反復無常的年代呵!

  繼張鐵生之後,1973年7月10日,河南省唐河縣馬振扶公社中學初二(1)班的15歲學生張玉勤,在英語考試中交了白卷,在卷子背面寫了一首打油詩:

  我是中國人,何必要學外文?
  不學ABC,也能做接班人,
  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

  張玉勤的不良情緒受到學校的批評,小小年紀不知何方來的滿腹怨憤不能排遣,竟投河自盡。張玉勤的死不僅僅是她個人的不幸,在1974年1月,張玉勤的班主任被判刑2年,唐河縣有關人員也被株連280多人。黃帥的「首義」,張玉勤的死,張鐵生的呼應,共同構成了1974年青少年一代的情感傾向。於是乎,「白專道路」人人喊打,知識成為人世間最無用、最卑賤的事物,70年代的荒誕風景,讓人感慨又無奈。

  在第一次大學招生口語面試室裡,主考老師准備考一位報考日語專業的學生。

  老師說:「請你先寫幾句簡單的日語句子吧。」

  考生搖了搖頭說:「我只會說,不會寫。」

  教師問:「那你憑什麼來報考大學呢?」

  考生伸出一雙大手,伸開手指,滿手黃亮亮的老繭:「憑這個,不過,日語我是會說的。」

  老師想了想,就說:「好吧,你就說幾句吧。」

  考生想起了幾部抗日戰爭題材的影片,精神為之一振,拉起粗噪門喊:「你的,太巴殼(日語香煙之音)的拿來,我的米西米西的有。」

  他見老師猛地瞪大了眼睛,心中更得意,將手往空中一揮,做了個劈刀的手勢,大吼:「八格牙魯,你的瞪眼睛的不要……」

  這種幽默,只屬￿70年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