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九八


  8.首創「實況轉播」名詞

  10月1日早晨,新華廣播電臺發出預告,決定全部轉播當天下午3點鐘舉行的開國大典實況。

  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覆蓋960萬平方公里的轉播。

  這也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的第一次實況轉播。

  要把開國大典現場的真實音響通過無線電波送到全國各地,首先應該給這次轉播起個名字,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處長廖承志委託北平新華廣播電臺的負責人梅益和溫濟澤考慮一下,他們倆商量後決定把這次大規模的轉播叫「實況轉播」。為此,梅益和溫濟澤為漢語又創造了一個詞。這個業務名詞是為開國大典創造的,它形象又生動地反映了這個新節目的含義,至今沿用下來。

  開國大典的音響工作,由傅英豪負責,使用的機器功率為250瓦,僅是後來機器的1/4。這套設備以後被當破爛賣掉了。

  臨時轉播機房設在天安門城樓西側的拐角處,發射機房位於天安門城樓前金水河的一側,是臨時搭的木板小屋,由通訊兵部的前身軍委三局協助施工完成。

  就是這些破破爛爛的設備,成功地保證了開國大典的實況轉播。

  開國大典的現場播音員男士齊越,女士丁一嵐。

  開國大典過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收到了潮水一般的聽眾來信。沒有機會親臨開國大典現場的人們紛紛來信,抱怨現場播音員講得太少了。可是,人們並不知道當時播音稿是如何寫成和決定的。

  負責實況轉播的編輯記者是三位小夥子,準備工作很簡單,他們以為轉播實況不就是把現場的所有音響全播出去嗎?所以,他們事先沒準備什麼播音稿,而且,天安門廣場實況轉播規定一條紀律,播音員要嚴格照稿子念,不能擅自更改。這樣,稿件不多,播音員又不能即興講,自然講的就少了。

  儘管轉播現場做了不少努力,播音員還是好多時候沒詞兒。飛機聲、坦克聲、馬蹄聲、軍樂聲,甚至刷刷的腳步聲,都給人雄渾壯闊的聯想。但是,人們畢竟不滿足,畢竟希望把現場介紹得越多越細越好。因為關於開國大典,人們什麼都想知道。

  這是中國第一次實況轉播中的遺憾,但這也是最樸素、最真實、最好的開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