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
八七 |
|
3.毛澤東頒發施行國徽命令 1950年6月,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夏天到了。 新生的共和國,氣象萬千。 夏日的北京城,生機勃發。 6月20日晚,全國政協國徽審查組最後一次討論國徽方案。 周恩來親自主持了這次討論。 當時送審的兩個方案,即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方案用放大模型並排掛在一側的牆上,讓政協委員們審定。兩枚國徽圖案的邊沿部分大致相同;中心部分,中央美術學院方案的天安門是透視圖,紅牆綠瓦,大圓柱,前面是金水橋、鮮花,上面是藍天;清華方案同樣有天安門,不過是立面圖,而且推得很遠,天上是國旗的五星圖案。 兩幅圖案,兩般寓意,兩種風格。 有趣的是,參加審定的委員們也很快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田漢為首,贊成美術學院的方案。認為「中國特色」鮮明,民族色彩濃重,表現直觀,意境深遠。一派以張奚若為首,贊成清華的方案。認為構圖簡潔,表徵突出,國體特徵明確,大氣莊重,有時代特點。 周恩來認真地聽取大家意見,並不時向專家們詢問一些細節問題,鼓勵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以便使國徽的定型達到完美的境界。他見李四光同志坐在大沙發上,凝視著對面牆上的國徽模型沉思不語,知道這位世界知名的地質學家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便點將要李四光表態。 李四光已經認真地比較了兩個圖案,雖然覺得各有千秋,但他傾向于清華的國徽圖案。直率的科學家例來不會含糊其辭,也不會搞什麼外交辭令。聽到周恩來點將,立即開口說:「我看這個好!天安門廣場寬廣,五星紅旗佈滿天空,夠氣派!」 總理笑著回應:「我也覺得這幅好。」 大多數專家學者也對清華的方案予以首肯。 隨後,周恩來綜合大家的意見,決定以這幅圖案為基礎繼續加以修改。他還建議將麥穗設計成挺拔向上的形象。 說起麥穗,還有一段情緣。 1942年冬,在歡送董必武回延安舉行的茶話會上,重慶郊區的農民送來了兩串顆粒飽滿的麥穗,在爐火的映照下,麥穗顯得金光燦燦,一位同志由衷地讚歎道:「真像金子一樣!」 宋慶齡同志接著說:「它比金子更寶貴。中國人口80%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 當時,周恩來也在茶話會上,他撫摸著麥穗,意味深長地說:「糧食是人民的命根子,我們又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等到全國解放後,我們一定要把麥穗畫在國徽上。」 周恩來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 在設計國徽圖案之初,周恩來就提出了圖樣中要有麥穗的建議,在最後審查階段又一次提到麥穗,顯然是「耿耿於懷」。 這次會後,又由梁思成等人執筆,大家一起討論,經過反復修改繪製出一個既有中國特徵,又莊嚴富麗、大家都滿意的國徽圖案。 6月23日,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經會議審查,同意國徽審查委員會的報告,通過了國徽審查委員會所擬定的國徽圖案,並提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核准公佈。 當然,在這次會議審查國徽圖案時,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這幅圖案的設計還不夠理想,應當設計得更好。 在提出反對意見的委員中,以張治中先生的意見最為直接、鮮明。這位因國共和談破裂,被周恩來挽留下來的政協委員確有自己的見解,他明確指出:「國徽的背景和大前門香煙的背景相類似,使人看了有不夠莊重的感覺。而且天安門是封建遺物,又是非永久性的建築物,而國徽則是永久性的,是否考慮用別的東西代替?」 討論的結果,他的建議未被採納。 客觀而論,張治中在國徽問題上的看法不無道理,是否有雷同於大前門香煙的圖案也許問題不大,但封建遺物卻令人深思,非永久性也頗含卓見。遍觀世界各國國徽圖案,以歷史建築物為內容的雖然也有,但是很少。特別是以封建王宮為內容的,在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多見。 只能說,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特點。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八次會議,討論通過了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所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 說明指出,通過的國徽圖案是集體創作的,兼具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徵:A.形式和色彩莊嚴而富麗。 B.以國旗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國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階級領導政權的意義,亦可省寫國名;天安門則象徵「五四」運動以來人民的政治鬥爭和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頗具「中國特徵」。 C.以齒輪和麥穗象徵工農,麥穗並用,也寓含著地廣物博之意;以綬帶緊結齒輪和麥穗象徵工農聯盟。 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佈頒發施行國徽的命令。同日,全國各大報刊登國徽石膏模型照片以及莫宗江據此繪製的「國徽方格墨線圖」和「國徽縱斷面圖」。 至此,莊嚴明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終於誕生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