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八五


  §十、大典上為何沒有見到國徽

  開國大典一直到晚上9時30分左右才宣告結束。細心的人們發現,天
  安門城樓上沒有見到作為一個國家標誌、象徵的國徽……

  國徽,國家的標誌,象徵著國家。

  國徽,中國的造型,舉世矚目。

  國徽,是億萬人民最崇敬、最熟悉的審美對象。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國徽。

  連一支球隊都要精心製作含義深刻、象徵鮮明的隊徽,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沒有國徽呢?

  然而,開國大典之時,人們聽到了雄壯的國歌,看到了高揚的國旗,卻沒有見到莊嚴的國徽。

  是不是組織者們疏忽了?

  當然不是。

  1.沒徵集到滿意的國徽圖案

  1949年6月15日,中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舉行會議,決定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等項方案,做好開國準備。

  會議之後,立即在國內各大報紙,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天津日報》等刊登了國徽徵集啟示。

  這是一次神聖的徵集。

  這是一次昭告千秋的徵集。

  徵集啟示不僅簡略闡釋了國徽的重要意義,還對應徵的國徽提出要求:

  (甲)中國特徵;
  (乙)政權特徵;
  (丙)形式須莊嚴富麗。

  同時,要求應徵者必須附有詳細的文字說明。

  徵集日期截止至8月20日。

  消息很快傳遍四面八方,傳遍域外。凡是有些藝術修養、有些學識的愛國者無不為之一振,渴望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一展身手。

  僅一個多月,籌備會負責此項工作的第六小組就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應徵的國徽稿件112件,圖案900幅。圖案千姿百態,林林總總,各有千秋。其中,清華大學營建系的10餘個方案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後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鐘靈等先生的方案有一定特色。

  此間,朱德總司令也參加了徵稿,在8月中旬讓秘書也送上了他精心自畫的國徽草稿。朱老總胸懷祖國大地,他製作的國徽草稿強烈地表現了以水脈養育中華民族的特色,而且兼顧了四面八方。圖案的底邊為四條黃色曲線,分別代表黃河、長江、珠江、黑龍江,這是橫貫中國的主要水系,黃線的上面飄揚著一面紅旗,左上方一顆黃星。

  然而,不知是說明不當,還是認識誤差,許多投稿者將國徽誤為國標,或想像作普通的證章和紀念章。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致使所有投稿者繪製的所謂國徽圖案均不足以表徵國體。

  負責此項工作的第六小組成員和專家顧問審閱後,認為絕大部分不能採用。

  朱德總司令的圖案也不能採用。

  這是籌備會所不曾想到的。

  第六小組一時忙亂起來。開國大典在即,如果沒有合適的國徽似乎說不過去。尤其對一些頗有名氣的藝術家們,不少人即是國徽圖案的應徵者,自己做了多幅國徽草稿,同時又是審選國徽草案的專家。這樣的結果于情於理都無法接受。

  於是,大家圍繞900多幅國徽圖案草稿進行熱烈的討論,決定請張仃、鐘靈倆人綜合現有圖案的優長,重新設計了幾幅國徽圖案,並印製成《國徽圖案參考資料》,報請有關領導和專家審閱,提出修改或設計意見。

  到底用什麼方式表現新中國,專家學者們絞盡了腦汁。許多人都提出了系統的意見,還有人形成了專門的論證報告,但大家的意見相去較大,誰都難以說服誰。為此,第六小組的成員和專家又專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改意見。

  最忙的要數張仃和鐘靈了,一有新的意見,他們就要認真研究,儘量在設計稿上體現出來。具體形成多少樣稿,修改了多少遍,他們自己也記不清。

  然而,還是沒有設計出大家認同、滿意的國徽圖案來。

  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越來越近了。新政協會議馬上就要召開。國徽評選委員會考慮到國徽事關重大,草率不得,馬虎不得,而眼下又確實沒有比較理想的圖案,便建議在新政協大會上暫不決定國徽。

  這個建議得到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的同意。

  然後,這個意見報到了毛澤東處。

  9月25日,毛澤東在新政協會上表態:「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以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決定。」

  這是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事情也只能這樣確定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