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四八


  2.徵集國旗圖案啟事發出之後

  1949年7月15日,《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天津日報》等報刊,刊載了一則啟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提出了有關原則和注意事項,並規定8月20日為截止日期。其中對國旗圖案的要求是:(甲)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乙)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丙)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丁)色彩以紅為主,可用其他配色。

  這則啟事從7月15日起刊登8天。國內各報、香港及海外各華僑報紙都紛紛轉載。

  國旗徵集啟事在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機器隆隆的工廠、礦山到廣闊的田野,從人流滾滾的都市到硝煙彌漫的前線,無數工人、農民、戰士、教師……都在熱烈地談論著這則啟事。得到徵集國旗的消息後,許多人馬上動手,著手設計構思。他們精心設計,反復思考,繪製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通過各種方式寄到北平,寄到新政協籌備組。

  他們把設計、繪製國旗圖案當作一件無尚光榮而崇高的事情。

  圖案大多不大理想。但每一位應徵者關注的是參與,以此方式表達自己對新中國無限熱愛之情,而不完全在乎是否被選中。

  在人民解放軍某部,指戰員們在陣地上、在戰壕裡、在槍炮聲中,熱烈地討論著應徵國旗和國徽的圖樣。有的戰士高興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照一張相。」

  飽經槍林彈雨的老戰士,還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描繪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

  有位戰士不善言詞,卻把對新中國火一般的熱情,悄然化為行動。他設計了一幅國旗圖樣,與一封家信放在一起。

  他想打完這場戰鬥就把圖樣寄往北平。然而,戰鬥中,他的鮮血全部灑在了解放的熱土上,貢獻給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

  當戰友們清點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張來不及寄出的國旗圖案……在海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熱切地關注著祖國大地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黑暗的蔣家王朝覆滅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即將誕生,飽受欺淩和恥辱的僑胞們怎不歡欣鼓舞呢?

  當他們得知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國徽和國歌時,紛紛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捧著中華民族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構思出一幅幅國旗、國徽圖案,譜寫一首首國歌歌詞。這一圖案和歌詞,從美洲、印尼、馬來西亞、朝鮮……飛向解放了的北平。

  這則為億萬民眾所關注的啟事,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成立一個月以來的一個重要成果。

  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6月18日,周恩來主持了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為了迅速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及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各項準備工作,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小組。其中第六小組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首都等方案。即將誕生的新中國應該有自己的國旗!中國最早的國旗,是1900年清朝慈禧欽定的金龍旗。史載,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同各帝國主義國家舉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談判中,看到別國政府都懸掛國旗,認為中華帝國也應有一面國旗。於是,便向慈禧太后奏請制定中國國旗,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准。時隔不久,李鴻章便將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像的國旗圖案面呈慈德。經慈禧欽定,決定以金龍旗作為大清國的國旗,通稱「黃龍旗」。圖案中的龍是皇帝威嚴的象徵,黃色則為滿族的代表色。這種國旗最初為三角形,後改為長方形。這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旗,它一直懸掛到清王朝滅亡。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採用橫排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國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共和。

  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這就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

  這種青天白日旗,早在1894年孫中山創辦興中會時就指示陸皓東設計出來。白日象徵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徵革命銳進。1905年,興中會改名為同盟會,孫中山主張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加上紅底,作為同盟會的標誌。紅色象徵革命。後來蔣介石掌握了中華民國的領導權,雖仍用青天白日旗,但他不僅沒有革命,反而大肆屠殺革命志士,以至遺臭萬年。

  金龍旗和青天白日旗都被歷史的塵沙掩埋了。

  為中國擬制國旗圖案,第六小組肩負重任。

  第六小組組長是馬敘倫先生。

  第六小組副組長是北京軍管會主任葉劍英。不久,因葉劍英工作忙,增加沈雁冰(即茅盾)任副組長,主持日常工作。參加第6組的成員有馬敘倫、葉劍英、張奚若、田漢、沈雁冰、鄭振鋒、郭沫若、翦伯贊、錢三強、蔡暢、李立三、歐陽予情、廖承志13人。

  馬敘倫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中國民主促進會負責人,博學多才,對語言學、文學、書法都有研究。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敬仰毛澤東。

  馬敘倫,1885年4月27日生於浙江余杭一個世代書香門第。他4歲啟蒙讀《小學韻語》,14歲人「養正書塾」讀書。1902年,因代學生鳴不平,觸怒校方,被學校開除,隨即到上海報界謀生。1911年,他赴日本,由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回國後在上海辦《大共和日報》,任總編。從1921年起,他曾任浙江省教育廳長、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國民黨北京特別黨部宣傳部部長等職。抗戰時期他積極從事抗日反蔣活動。1946年在上海發起組織了中國民主促進會。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