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歷史紀錄 > 開國大典6小時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四、國歌內幕 宣佈新中國成立的洪亮聲音 在天安門上空久久回蕩。開天辟 地的湖南口音剛落,軍樂隊立即 奏響了莊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 進行曲》…… 1.徐悲鴻的重要建議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主席走上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近200名軍樂隊員在天安門城樓下,面向天安門,站成兩隊,各以10行橫隊和10列縱隊的宏偉氣勢,演奏了莊嚴激越。威武雄壯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此時,天安門廣場成千上萬的群眾為之灑下了激動的熱淚。 為什麼《義勇軍進行曲》會被確定為新中國的國歌呢?這首歌曲又是怎樣被確定為國歌的呢? 在籌備新中國的過程中,確定國歌經歷了一番曲折的過程。 眾所周知,世界上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自己的國歌。 國歌是象徵國家的歌曲,為其政府所制定或採用。通常在隆重集會、國際交往儀式等場合演奏或演唱。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民眾共同心聲的表達和共同意志的體現,能起到統一人們思想、激發民族愛國情感、催人奮進的巨大作用。但要創作或確定能代表一個國家全體民眾共同心聲的國歌,確實不易。 清朝以前,中國歷代王朝都沒有國歌。 我國最早的國歌,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有人編過一首《頌龍旗》,有詞無曲。 19世紀80年代,出使英、法、俄的大臣曾紀澤第一次向朝廷上呈了「國樂」的草案,但沒有得到允准。1895年,新建陸軍制定了國歌,需要演奏時就權作替代。 我國由國家頒佈的國歌,最早產生於19世紀末。1896年,清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國作禮節性訪問。在那些歡迎會上,按照國際慣例,要演奏賓、主兩國國歌。但當時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哪有什麼國歌!為了應付門面,只好臨時編制一首,不過逢場作戲而已,也叫不出什麼名稱。但因它是李鴻章最早使用的,後來人們稱它為《李中堂樂》。這首歌的歌詞是一首陳腐不堪的七絕詩: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天日, 五色雲豐駕大龍。 從此以後十多年內,清政府在與他國交往以及國內大典中,都襲用這首歌。因此,實際上它在某些場合起了國歌的作用。 20世紀初,風雨飄搖之中的清王朝為了挽救滅亡的命運,欺騙國內日益高漲的民主呼聲,竟然幾次下詔宣稱要「立憲」了。1911年,清政府還煞有介事地頒佈了一支國歌,名為《鞏金甌》,歌詞是: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胞,清時幸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這首國歌是曲禮院選派鎮國將軍薄侗和當時在海軍部任職的嚴複負責編制的。純粹是為清政府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就在此國歌出籠後一個月,辛亥革命爆發了。這首所謂的國歌,也就成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在南京設立臨時大總統府,立即徵集國歌。1912年2月,臨時政府的公報上登載了沈恩浮作詞、沈彭年譜曲的國歌擬稿,歌名為《五旗共和歌》。這首國歌實質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立國的理想: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山河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維新運動領袖人物、才華橫溢的梁啟超,民國初年也曾寫過一首國歌,歌詞是:泱泱哉,我中華!最大洲中最大國,22省為一家,物產腴,甲天地,天府雄國言非誇。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堂我中華!結成團體,振我精神,20世紀新世界,雄飛宇內興倫?可愛哉,我國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