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紀實·歷史紀錄 > 紅星照耀中國 | 上頁 下頁
七〇


  §第八篇 同紅軍在一起

  §一 「真正的」紅軍

  在甘肅和寧夏的山間和平原上騎馬和步行了兩個星期以後,我終於來到預旺堡,那是寧夏南部一個很大的有城牆的市鎮,那時候是紅軍一方面軍和司令員彭德懷的司令部所在地。

  雖然在嚴格的軍事意義上來說,所有的紅軍戰士都可以稱為「非正規軍」(而且有些人會說是「高度非正規軍」),但紅軍自己對於他們的方面軍、獨立軍、遊擊隊和農民赤衛隊是作了明確的區分的。我在陝西初期的短暫旅行中,沒有看見過任何「正規的」紅軍,因為它的主力部隊那時候正在離保安將近二百英里的西部活動。我原打算到前線去,但蔣介石正在南線準備發動另一次大攻勢的消息傳來,使我想到兵力較強的一邊去,趁還來得及越過戰線去寫我的報道的時候,及早離開這裡。

  有一天,我對吳亮平表示了這些猶豫的考慮。吳亮平是在我同毛澤東的長時間正式談話中充當翻譯的一位年輕的蘇維埃官員。吳亮平雖然是個臉色紅潤的二十六歲青年,已寫了兩本關於辯證的書。我發現他為人很討人喜歡,除了對辯證法以外,對什麼事情都有幽默感,因此我把他當作朋友看待,坦率地向他表示了我的擔心。

  他聽了我說的話,驚訝得發呆。「你現在有機會到前線去,你卻不知道該不該要這個機會?可不要犯這樣的錯誤!蔣介石企圖消滅我們已有十年了,這次他也不會成功的。你沒有看到真正的紅軍就回去,那可不行!」他提出了證據說明我不應當這麼做,最使我感動的是,光是提到要到前線去就在他這個久經鍛煉的老布爾什維克和長征老戰士身上引起那樣大的熱情。我想大概總有什麼東西值得一看,因此決定作此長途旅行,安然無事地到達了吳亮平的真正的紅軍作戰的地點。

  我幸虧接受了他的勸告。我要是沒有接受他的勸告,我在離開保安時就仍舊不明白紅軍不可戰勝的聲譽從何而來,仍舊不相信正規紅軍的年輕、精神、訓練、紀律、出色的裝備、特別是高度的政治覺悟,仍舊不瞭解紅軍是中國唯一的一支從政治上來說是鐵打的軍隊。

  要瞭解這些所謂的土匪,最好方法也許是用統計數字。因為我發現紅軍對全部正規人員都有完整的數據。下面的事實,我覺得極有興趣和意義,是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能說俄語的二十九歲的楊尚昆從他的檔案中找出來的。除了少數例外,這個統計材料限於我有機會進行觀察核實的一些問題。

  首先,許多人以為紅軍是一批頑強的亡命之徒和不滿分子。我自己也有一些這樣的模糊觀念。不久,我就發現自己完全錯了。紅軍的大部分是青年農民和工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為家庭、土地和國家而戰鬥。

  據楊尚昆說,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齡是十九歲。這很容易相信。雖然許多紅軍士兵已經作戰七、八年甚至十年,但大量還只是十多歲的青年。甚至大多數「老布爾什維克」,那些身經百戰的老戰士,現在也只有二十剛出。他們大多數是作為少年先鋒隊員參加紅軍的,或者是在十五歲或十六歲時入伍。

  在一方面軍中,共有38%的士兵,不是來自農業無產階級(包括手工業者、趕騾的、學徒、長工等)就是來自工業無產階級,但58%是來自農民。只有4%來自小資產階級——商人、知識分子、小地主等的子弟。在一方面軍中,包括指揮員在內的50%以上的人,都是共產黨員或共青團員。

  60%-70%的士兵是有文化的——這就是說,他們能夠寫簡單的信件、文章、標語、傳單等。這比白區中普通軍隊的平均數高得多了,比西北農民中的平均數更高。紅軍士兵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學習專門為他們編寫的紅色課本。進步快的領到獎品(廉價筆記簿、鉛筆、錦旗等,士兵們很重視這些東西),此外,還作出巨大的努力來激勵他們的上進心和競賽精神。

  象他們的指揮員一樣,紅軍士兵是沒有正規薪響的。但每一個士兵有權取得一份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一些收入。他不在的時候,由他的家屬或當地蘇維埃耕種。然而,如果他不是蘇區本地人,則從「公田」(從大地主那裡沒收而來)的作物收益中取出一份作報酬,公田的收益也用於紅軍的給養。公田由當地蘇維埃區的村民耕種。公田上的無償勞動是義務的,但在土地重新分配中得到好處的農民,大多數是願意合作來保衛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的制度的。

  紅軍中軍官的平均年齡是二十四歲。這包括從班長直到軍長的全部軍官,儘管這些人很年輕,平均都有八年的作戰經驗。所有的連長以上的軍官都有文化,雖然我遇見過幾位軍官,他們參加紅軍以前還不能認字寫字。紅軍指揮員約有三分之一以前是國民黨軍人。在紅軍指揮員中,有許多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莫斯科紅軍大學畢業生、張學良的「東北軍」的前軍官、保定軍官學校的學生、前國民軍(「基督將軍」馮玉祥的軍隊)的軍人,以及若干從法國、蘇聯、德國和英國回來的留學生。我只見到過一個美國留學生。紅軍不叫「兵」(在中國這是一個很遭反感的字),而稱自己為「戰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