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影視原著 > 貞觀之治 | 上頁 下頁 |
一〇 |
|
§貳、瓦崗英雄殊途同歸 「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一首隋末民謠,引發了「李氏將興」的政治預言。李密和李淵,誰當應驗這不知起於何處的預言呢?李密的手下有著一大批最有社會風向標作用的山東豪傑:徐世勣、秦叔寶、程咬金……怎麼後來都成了李世民旗下的驍將?要知道,李世民禦封的兩個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原來都是各事其主,與李世民對著幹的。 1、半生英雄,身首異處 武德元年(618),李密敗于王世充。 正所謂樹倒猢猻散,原來李密的許多部下都投降了王世充,剩下的跟著他逃到了王伯當據守的河陽(今河南孟縣東南)。晚上眾人坐在一起,個個垂頭喪氣,氣氛一片慘澹。李密先開了口:「咱們這幾天休整一下,然後再去打王世充那個狗賊。我們南臨黃河,北靠太行,東面再聯絡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的徐世勣,不愁大事不成。」但座中諸將紛紛說:「我們才剛剛吃了敗仗,大家現在都人心惶惶,如果還繼續這樣,恐怕會有更多的人叛逃。而且將士們都不願意再打下去了啊。」李密聽了心中一沉。眾將中本來就有和自己不一心的,現在更不能強逼他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如今之計唯有如此這般。 李密長歎口氣,幽幽說道:「我李密之所以有今天,都是靠著大家,將士們不願意,也是人之常情啊。都是我一意孤行,才連累各位到今天這地步,我真是百死也不能贖罪呀。」說罷,舉劍就要自刎。王伯當一個箭步,上去奪下寶劍,抱著李密落下淚來,李密也掩面而泣。眾人看到李密如此自責,也都又感動又傷心,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李密這時又說:「若蒙大家不棄,那就隨我李密一起歸唐如何?雖然說功業不成,但富貴總是可保的。」府僚柳燮會意,馬上接著說:「公本來就和唐公李淵是同族,而且昔日還有舊交情。雖然當初是各自起兵,但若不是咱們在洛陽擋住了隋軍,恐怕他也不會那麼容易佔領長安,所以怎麼說也是于他有功的嘛。」李密對他投去一個讚賞的眼色。諸將聽了,都七嘴八舌地說好,既不再戰,也能有個一官半職的。 李密又問王伯當:「將軍家室重大,人口多,也跟我同行嗎?」王伯當答曰:「當日蕭瑀何盡攜家人跟從劉邦,今日我恨不得全家都隨您去,怎麼會因為一時的失利就離開呢!即使是會橫屍野外,也是心甘情願!」左右聽了都更加堅定,無不願意。李密見形勢穩定下來,也松了一口氣,馬上命人致書李淵,告以來投之事。 李淵聽聞,大喜,忙派使臣前去迎接,並接連遣人去慰勞李密一行。李密在投奔唐朝的途中,看到使者不斷,不由得有些得意,對身邊的人自誇:「我手下百萬之師,現在全都隨我歸唐,山東各地數百州縣,知道我在長安,也肯定是招之即來。我也可以算是唐之竇融了,功勞這麼大,做個台司的長官綽綽有餘吧?」竇融是東漢初的大功臣,曾在河西地區據境自保,兵馬精壯,所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後以五郡之地投奔劉秀,歸附東漢王朝,官至大司空,貴盛一時。李密以竇融自比,確實也不遜色。不過,他李密原本也是有著逐鹿天下雄心的人,如今只為這一點慰勞就沾沾自喜,不能終成大事也是意料中的了。 且說隋末,民間流傳著一首名叫《桃李章》的歌謠,唱道:「桃李子,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這歌謠看似簡單,其實乃是暗指隋主將喪命于揚州,不得回轉京師,而李氏將會取皇帝之位,據有天下之意。 當時相信這歌謠的人還真不少,可是並不是沖著李淵,很多人是覺得這最終的應驗會是在李密的身上。 李密和翟讓都是隋末農民起義軍之一瓦崗軍的首領人物。瓦崗軍在當時可是反隋陣營中最讓人矚目的一支力量,不僅佔有大片土地,還聚集了無數英雄豪傑,實力絕對不容小視。所以許多人認為這「李氏將興」的圖讖指的就是李密。那麼,這本來可能與李淵同有帝王之命的李密,為何一朝興盛,一夜敗亡呢。原由還要從頭說起。 瓦崗軍最早的領導人是翟讓,他是隋朝的一個下層官僚,犯罪當斬,後來逃了出來,幹起了占山為王的勾當。因為最早就是在河南滑縣瓦崗為盜,所以稱為瓦崗軍。當時,徐世勣、單雄信都是他的部下,成員也多是齊魯間的中小地主和自耕農民,英勇善戰。 以翟讓、徐世勣等人為首的瓦崗軍可以說是山東豪傑的一個代表和縮影。而山東豪傑,就是一胡漢雜糅、善戰鬥、務農業而有組織之集團,他們活動在山東的廣大地盤上。當時所稱的山東,指的是太行山以東地區而言,大約包括今河北省大部,山東省全部及河南省北部。這一地區原來的士族已經漸漸衰落,新興的「豪傑」才代表著當時的社會力量。正因為如此,他們是政治上各敵對集團爭取的對象。李密和後來成為唐朝聖君的李世民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但二人為何一敗一勝,這又是後話。 先說瓦崗軍在翟讓領導時期並沒有很大的發展,直到李密加入。 李密原是關隴貴族,是西魏北周最高統治集團核心成員八大柱國之一李弼的曾孫,襲爵蒲山公。所以,李密與翟讓這批山東豪傑不屬於一個陣營,而與李淵父子一樣是關隴集團的成員。 山東豪傑與關隴集團,是當時最有活力的兩大社會力量。兩派之間由於歷史原因存在種種矛盾,可是反隋的目標卻是一致的。大業九年(613),楊玄感起兵,應者如雲,李密也身在其中,並且深得玄感的賞識。楊玄感雖是關隴集團的成員,但他的這次起兵卻吸收了很多山東豪傑方面的力量,開啟了兩大集團合作的先河。雖說楊玄感的起兵後來失敗了,但影響十分深遠,首先受益的可以說就是李密。 李密由於參加楊玄感起兵,一直為隋朝官府追捕,過了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大業十二年(616),在王伯當的引見下,李密才投入到瓦崗軍中。 當時的瓦崗軍只是聚眾為盜,並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李密以獨特的政治眼光,提出了「誅滅暴隋」這一奪取政權的目標,並且帶領部下襲取了興洛倉,獲得了充足的糧草,實力大增。他自己也取得了起義軍領導人的位置,號為魏公。 李密之所以能夠獲得瓦崗軍的接受,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取得領導人的位置,一是因為他具有非凡的戰略眼光,比翟讓看得更長遠;二則是由於瓦崗這批山東豪傑中的一些人曾參加過楊玄感的起兵,他們有與關隴集團成員合作的基礎,願意跟從李密。可以說,瓦崗軍得了李密,如虎添翼;李密加入瓦崗軍,更是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抱負的舞臺。所謂時勢機緣,自古英雄成事,莫不如此。 話說瓦崗軍在李密的領導下迅猛發展,一路打到了隋東都洛陽城下。裴仁基、柴孝和等率大批隋軍投降,這大大增強了李密在瓦崗軍中的實力。大業十三年(617),李密使祖君彥作《移郡縣書》,列舉了隋煬帝十大罪狀,並明確提出了推翻隋王朝、建立新王朝的號召。 從當時的情況看,李密是有可能完成這一任務的。畢竟他有著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家族背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具有相當的號召力。而他又統率著最具實力的反隋武裝,在關東地區打下了建立全國性統一政權的基礎。 可是如何去完成建立新的統一王朝的歷史任務呢?柴孝和曾向李密建議,仿效當年漢高祖劉邦,先取關中再定天下。其實這也是當年李密對楊玄感曾經提出的建議,他當然明白這是上策。不過他卻流露出了與楊玄感一樣的顧慮,其中一些告訴了柴孝和:「你說的自然是最好的計策。但是現在隋主還在,隋朝仍有不少兵力;我瓦崗的部下則多是山東人,洛陽沒有打下,誰肯跟我西取長安?而且諸將大部分原先都起自草莽,我入關西走,他們定會互相攻擊。要是這樣,大事就難成了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