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影視原著 > 北上 | 上頁 下頁
九三


  ▼第二部 2014年,在門外等你

  出門之前,胡念之給小唐列出一張清單:什麼時候起床、哪個點兒休息、飯後多久去散步,一日三餐吃什麼、營養如何調配,怎樣防止哮喘、治療心臟的藥如何吃,洗澡水溫多高、每天衣服怎麼換,手機別忘了及時充電,固定電話線幾點拔掉、幾點插上,這樣既不影響母親睡眠,又能保證他的電話打得進來。小唐說,好啦胡老師,奶奶的事我記得比自己生日都清楚,您就放心地出差吧。胡念之又給了小唐三千塊錢,以備不時之需,才拎著行李箱出門。

  母親穿著白襯衫坐在院門口,背後是長滿爬山虎的院牆。一白一綠,還有一頭白髮,瘦弱的母親讓胡念之有種她即將羽化登仙的心疼。每次他出門前,母親都會在門口送他;他回來,母親也常在巷子口迎他。但母親從不說她在迎送,不過是碰巧趕上。胡念之也不說破。母親摔斷左邊的股骨頭後,他給母親定制了一個帶拐杖的馬紮,玻璃鋼的材質,很輕,站起時可做拐杖,坐下了能當馬紮。母親喜歡馬紮,在門外和巷子口迎送他和姐姐都坐在馬紮上。

  「幾天就回來。」他對母親說。

  「走你的,」母親擺擺手。乾瘦的手面上骨節、青筋和老人斑都很清晰。「不擔心。小唐在。」

  母親七十九歲摔第一跤,胡念之做主請了保姆。母親不喜歡麻煩別人,父親去世後一直獨自生活,裡外堅持自理。左股骨頭摔斷後,換了人造的,要靜養、適應、做恢復訓練,身邊沒人不行,母親才答應請個保姆。小唐就是那時候來的。行動如常了,母親又想自己生活。她養了十幾隻雞,去雞圈裡撿雞蛋,雞網絆了腳,一屁股坐到雞食盆上。陶瓷的雞食盆沒壞,右股骨硌斷了。

  摔過第一跤,胡念之就讓母親減少不必要的活動,比如養雞。但母親堅持,總得有點事幹;自家養的土雞好,小雞蛋營養價值高,孫子在念書,頭腦消耗大,都給孫子備著。第二跤後,又去醫院拍片子,骨質疏鬆極嚴重,根本長不到一塊兒去,還得換。八十一歲又換了塊人造股骨頭。獨立生活無望了,小唐才留了下來。又是靜養、適應、恢復訓練,再到行動障礙不大,一年多過去了。八十三歲的母親心氣才降下來,不提一個人生活了。

  父親去世,胡念之就想讓母親住到天橋灣,房子足夠大,小區環境也不錯。母親在運河邊待慣了,沒問題,天橋灣出來就是通惠河,水還在流,站在河邊看燃燈塔更方便。母親不去,就在張家灣的平房裡。平房好啊,有個大院子,牆邊蓬勃地生長她植了幾十年的花。快五十年了,胡念之太瞭解老太太了,平常低眉順眼,一天說不了幾句話,主張定下來天打雷劈也沒用。母親不變,就得兒子變,好在天橋灣離這裡不遠,一腳油門就到,一周來七次也花不了多少時間。摔過兩次,胡念之不敢掉以輕心,只要不出差,一周差不多真來七次,有時候乾脆住在張家灣。

  還睡自己的那間屋。父親去世之前房子翻蓋過。照胡念之和姐姐的經濟實力,原地拔起座樓,不過清一下嗓子的事。胡靜也,中關村最早一批 IT女將,自立門戶做了公司,現在身家到底多少個億,做考古的弟弟完全沒概念。胡靜也問父親,要多高多大?父親說,聽你媽的。胡靜也咕噥一句,又是聽我媽的,這輩子您就不能聽自己一回?父親呵呵地笑,過日子嘛,又不是打仗,要你死我活。爺兒仨看馬思藝。馬思藝說:

  「原地,還是平房。」

  母親馬思藝,在這個家裡,發言通常都是結論性的。她不強勢,也不是因為話少,而是因為有主見,且有承擔這一主見的勇氣與無畏。她的無畏也沉默,從不咬牙跺腳喧囂作態,她就那麼低眉垂首地迎接,承擔時也像在妥協和逃避。這姿態如果你看懂了,便有驚心動魄的力量。胡靜也不喜歡母親這一點,更不喜歡母親冒犯日常的決定。比如,父親去世後,母親突然說,當初戶口本上的名字弄錯了,意寫成了藝,她想改過來。胡靜也想,已經錯了這麼多年,將錯就錯隨它去吧,又不耽誤吃喝拉撒。母親堅持要改。胡靜也不能理解,名字就一個代號,犯得著麼。到中秋節,姐弟倆兩家來跟母親吃團圓飯,老太太又提起來。胡靜也不高興了。年輕人折騰一下,捏著鼻子勉強能理解,古稀之年還來這麼一出,就不是矯情了,是作。胡靜也放下碗筷站起來,說:

  「媽,我忙得要死,要改讓您兒子去改。」

  胡靜也在「您兒子」三個字底下加了著重號。胡念之看見母親的臉色微微一變,瞬間又恢復正常。母親說:「忙你們的,我自己去。」

  胡念之說:「媽,週二不上班,我替您去。」

  飯桌上只有胡念之和母親能聽懂姐姐的弦外之音。多年來,為父親鳴不平或者發洩對母親的不滿時,胡靜也在弟弟面前都會自動把母親轉換成「你媽」,在母親面前會把弟弟稱作「您兒子」。

  「不是你媽麼?」小時候胡念之還會懟姐姐。

  「是啊,」胡靜也說,「可是我還有爸爸呀。」

  胡念之就不吭聲了。很多年裡,這都是胡念之的傷疤,他自卑的源頭。他對當下的興趣越來越小,他害怕面對眼前;那就往過去走,那些古老的、遙遠的事物更讓他坦然放鬆。那些人和物跟他沒關係,所以不會傷害他,他不必心虛和自卑。從小到大胡念之都是尖子生,高考成績可以進北大任何一個文科專業,但他選了最冷門的考古學。拿到錄取通知書他長舒一口氣,眼淚湧出來,後半輩子安全了。

  從小就有人在他背後指指點點,說他不是他爸的兒子,差不多整個張家灣都知道。反正他覺得只要別人看見他,眼神立馬就不對,閃爍出曖昧的光。包括他的名字。父親文化不高,他和姐姐的名字都是母親取的。念之,一聽就是有所指:念誰呢?肯定是念一個不在身邊的人。據說因為這件事,父母差點離婚。從他斷斷續續得到的消息,拼湊出來大概是:母親三十四歲時,遇到一個水利專家,懷上了他。那個專家也就是悶頭睡了幾覺,完事拍屁股走人,再沒出現過。等他出生了,大家發現他長得既不像馬思藝,又不像胡問魚,眉宇間卻有去年借宿本地的水利專家的影子,傳聞就長了腿。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