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寄秋 > 庶女出頭天 | 上頁 下頁 |
六〇 |
|
「望君早歸……」皇甫褚的臉色變得非常難看。 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說出百姓們的心聲,這一刻,秦王妃的聲譽不亞于當年的秦王,她體恤民意,瞭解民心,將百姓拉近她,所有人都感受到她的感同身受,因為她的丈夫也在二十萬大軍之中。 望君早歸,誰不盼著自個兒的親人早日歸來,只要有一絲期盼就不放棄,等著遠行的心中人。 為了怕鼓面上的墨字被雨水沖掉,不久後有人在此建了鼓樓,將巨鼓圍在樓閣內,又有百姓備了香燭來此祈求,保佑在邊關的親人,一縷清香一個心願,上達天聽。 於是鼓樓成了眾人祭祠的地方,多了香爐和塔碑,一進出城門就能瞧得見,舉凡家裡有人當兵的人家都會到此拜上一拜,成了京中一種習俗。 多年後,塔樓躍升京城一景,只要進京的人士都會來此走一走,看看鼓上已經模糊不清的小字,以及秦王妃當年那一筆驚人的朱紅大字,這一日,她成就了傳奇。 這些後話先撂過不提,此時的成清寧惹得皇甫褚大為不快,她看似無心的舉動把皇家的鋒頭壓過去,又拉攏民心,皇帝的心情像泡在滾水裡,全身都沸騰了。 心有戚戚焉的小太監拭著淚。「哎呀!秦王妃這字寫得真好,那四個字真是深得人心,連奴才看了都感動落淚……」望你早回來……當年他離家時,家裡的小妹妹也說過這句話,她哭著跑出來追他。 「你說什麼?」是好,太好了,好到不知死活!小太監身子一縮,背一彎,「奴才是說秦王妃——」 「夠了,朕聽見了。」他不想再聽見一句秦王妃,底下百姓對她的呼聲還不夠嗎? 「是的,陛下。」小太監敬畏的往後退一步。 「去,傳朕的旨意,就說是朕的恩澤,秦王妃即日起進宮陪伴太后。」放她在宮外胡作非為,太不妥當。 「是的,陛下。」 於是秦王出征日,秦王妃連王府一步也未踏入,便被十幾位容貌秀美的宮女簇擁著入了後宮,與太后同住。 一大清早,又是哈欠連連的開始。 「母后……」 「不行,你要靜下心,不可老是心浮氣躁,心不平則氣不順,氣不順鬱結在心便會得病,你年紀輕輕的,氣色比哀家還糟。」 坐沒坐姿,站沒站相,偏是慵懶一歪又好看得緊,賞心悅目地卻叫人想搖頭歎氣。 「母后,人家都還沒說出口呢!你怎麼就不讓人家說了,人家心裡好難過喔!人家——」 太后頭痛不已的舉起手,不讓她說下去。「左一句人家、右一句人家,皇家的規矩學哪兒去了?」 像拿到免死金牌似,耍著無賴的成清寧臉皮特厚的嘻笑道:「皇上給兒臣下了詔書,免了兒臣的規矩,聖旨還擺在王府內,母后,要不要兒臣回王府取來給你一閱?」 「免了,哀家還不曉得是秦王特意為你求來的,就知道你沒規矩。」 她這麼多兒媳婦當中,就她最不像樣,王妃沒有王妃的樣子,行個禮也能叫錯人,讓她幫忙抄本經書,她直接睡過去,要她學畫,她畫的是奇奇怪怪的瓶子和罐子,不經允許把御花園的花全給摘了,說要做皂角,還嫌宮裡的熏香太冶豔,不如她制的香精好。 「母后,兒臣真的待不下去了,這宮裡規矩太多,兒臣學得頭暈腦脹,眼睛看出去都是重影,頭重腳輕身子飄飄地,好像魂兒快被勾走了。」成清寧軟泥似的癱在羅漢榻上,閉著眼睛吃起南邊進貢的福字桃。 「小孩子別亂說話,什麼魂兒被勾走了,有哀家在誰敢勾你。」不吉利,呸!呸!呸! 「母后,我都嫁人了,嫁的還是你兒子,不是小孩子了,如果王爺還在京城,說不定明年我們就讓你抱孫了。」她的言談間透著對王爺的想念。 一提到身有殘疾的皇兒,太后神色為之一黯。「都走了好些天了,也不曉得他適不適應?母后這心裡七上八下的,老是不放心,在外餐風露宿,他的身子怎麼受得住?」 成清甯聞言點頭如搗蒜。「是呀!是呀!兒臣想王爺了,自從和王爺成親以來,我們還沒分開過一天,他總是哄著我,說要好好待我,給不了我健全的身子就給我他的心。」 「好孩子,你們都是好孩子,哀家……哀家對不住你……」她沒法為她留住她的丈夫,讓她在深宮之中受盡委屈。 「母后,你想王爺嗎?」不過你更想當個養尊處優的太后吧!她苦笑的紅了眼眶,「哪能不想,那是肚裡掉下的一塊肉。」 「兒臣也想王爺,想到睡不著,母后看兒臣的黑眼圈是不是又變大了,要是再不能入睡,兒臣都要到皇陵找老祖宗了。」成清寧指了指自己浮腫的黑眼圈,她熬了幾夜不睡養出來的。 太后微驚,「又在胡說了,真要睡不好就點安寧香,哀家也常常點,寧神鎮心,一夜好眠。」 「鎮不了,皇上的龍氣太盛,兒臣才是被鎮住的那一個,再不讓兒臣找點事做,不用等王爺凱旋歸來,兒臣已經先悶死了。」她當然只是隨便說說啦,皇上想鎮她?還要看他有沒有本事鎮。 「不是讓你抄經……」修身養性。 「更悶。」如果是遊記還好,起碼還看得下去,但是佛經?她又不吃齋念佛地阿彌陀佛想當尼姑去。 「要怎麼你才不悶?」她都在宮裡待了四、五十年了,連「悶」是什麼感覺都忘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