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寄秋 > 夫人百無禁忌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棺生子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還帶著些許涼意的風徐徐吹來。

  萊陽縣城外有座陡峭的高山,早年山上有間庵堂,裡頭住著數名尼姑,前來的善男信女不少,香火頗為鼎盛。

  可不知哪一年,山上來了盜匪,一夜之間殺光了所有的尼姑,並烹其屍首果腹,然而此案始終懸而未決,歷任的縣官都無法偵破,百姓因為懼怕,鮮少上山走動,久而久之庵堂也荒廢了,埋沒在荒煙蔓草之間。

  不久之後,在遙望的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蓋起了一間寺廟,名為「懸山寺」,它是依著山勢建蓋,一半在山裡,一半懸空,僅以梁木在下方支撐,歷經數十年仍巍然屹立著。

  懸山寺聲名遠播,不少香客、文人雅士前來一睹風貌,並信仰著寺廟裡的神只,一有困頓難解之事便會前來燒香拜佛,求菩薩指點迷津,三牲素果擺滿漆紅供桌。

  漸漸地,破舊的老庵堂乏人問津,甚至已在人們腦海中淡去,僅老一輩的人隱約有些印象,卻又說不出庵堂位於何處,久而久之,它便從百姓的記憶中消失。

  那是座長滿野草的廢墟,再也找不回當年的盛況,被越來越茂盛的雜草樹木遮住,荒涼地只聞呼嘯而過的風聲。

  此時,一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背上背了個大大的竹編籮筐,快要有她半個身長,可那纖瘦的身子卻健步如飛,宛若生長在山裡的野兔,輕快而愜意的走入只剩幾座瓦牆的廢棄庵堂。

  當年的女庵主善醫,故而有上門求醫的信眾,庵主從不收費,只開藥方,任由信眾們佈施。

  山上離城裡甚遠,若是步行,少說要大半天,為了給自身方便,庵裡的尼姑們便在後院種起了菜,以及一些常用藥草以救急,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有病痛,有備無患安能自救。

  後來庵堂沒有了,可當年種下的藥草卻還在,一月複一月,一年復一年,自會找出路的藥草在無人照料的情況下,與野草雜草一同歷經數十年的歲月,如今,那些藥草已蔓延整座庵堂。

  周靜秋是棺生子,她娘佟氏在生她時難產,還沒把她生下來就過世了,她爹周康生哀傷逾恒,將她娘置於棺木中,依照習俗,三日內下葬。

  孰料,隔日在抬起棺木時,裡頭傳出幼貓似的嬰兒啼哭聲,眾人皆驚惶退避,不敢上前,唯恐屍變。

  僅有她爹不畏怪力亂神,撬開棺蓋,這才發現原來她娘並未死去,只是生得艱難,暫時閉過氣去。

  周康生抱起奄奄一息的妻子,並在她雙腿間發現全身是血的女兒,他趕忙讓人去找穩婆,好處理一下產後事宜。

  雖然母女倆都保住了性命,可是在棺內悶得太久了,因而身子骨都不是很好,需要常年延醫調養。

  佟氏是地主家的女兒,嫁妝有上百畝土地,但是為了看大夫吃藥,這些年陸續賣掉不少土地好湊錢。

  三年後,佟氏又懷有身孕,周康生原本不想要這個孩子,怕傷了好不容易養出血色的妻子。

  可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佟氏死活不肯放棄這個孩子,又是湯藥、又是補品的,勉強生下比女兒更瘦弱的兒子。

  只是被這麼一折騰,她的身體徹底敗壞了,連奶水也沒有,一直臥病不起,面容越來越憔悴。

  由於周康生是衙門的仵作,不分白日黑夜,衙役們一來傳人就得走,常常不在家,所以年僅六歲的周靜秋一肩挑起照顧母親和弟弟的責任,她讓爹買來一頭剛生崽子的母羊,用母羊的奶水一天三頓、五頓地餵食兩人,她還得站在椅子上,對著比她還高的灶台煮飯燒菜。

  周家的家境負擔不起人參、雪蛤、何首烏等昂貴藥材,周家母子倆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虛弱,幾乎快撐不過去。

  不過人在危急中越能激發潛能,已經七歲的周靜秋偷溜上山,想找些野人參或珍稀藥材給母親和弟弟補補身子,誰知誤打誤撞來到荒廢的庵堂,並驚喜的瞧見在野草中蓬勃生長的藥草,便興高采烈地采了幾株。

  從此,她每隔三、五日便上山一趟,有時是將快枯萎的藥草採集下來,再曬乾,以免浪費了,有時是摘山菜、撿栗子、設陷阱逮幾隻山雞、野兔,收穫甚豐。

  只可惜即使耗盡家產,賣掉田地,在小兒子四歲的冬天,佟氏仍舊過世了。

  八歲的周靜秋沒有哭,只有惋惜,她耗費了多年的功夫,還是沒能保住母親的性命,原本不愛說話的她變得更沉默了。

  好在弟弟的身子是弱了點,但先天不足靠後天養,漸有起色,未追隨母親而去。

  為了保住這根小獨苗,周靜秋更勤於上山,不僅親自打理庵主留下來的小藥田,還往更深的山裡尋找野生藥草,能移種的便移到庵堂後院她開墾出的小片藥田,有的是自用,或是賣給城裡的藥鋪,這些年來她就是靠這樣的方式慢慢積攢銀子,貼補家用。

  仵作的俸祿並不高,一年也就五、六兩銀子,還有衙門配給的五十斤白米、二十斤白麵,以及三十斤的玉米粉。

  若是一般百姓們倒是夠嚼用,三、五口人吃一年的口糧是綽綽有餘,可是光花在周曉冬的藥費、看診費就不只這個數,有一段時間周家過得緊巴巴的,只能吃稀粥配野山菜。

  周家從周靜秋的祖父的祖父就是幹仵作這一行,代代相傳,成為祖業,而從周靜秋的祖父至今,已三代單傳,到了這一代本該由周曉冬繼承衣缽,但是他的身子骨實在太弱了,走不了遠路,再加上周康生不想兒子走他的老路,只能過著和死人打交道的生活,便送他去讀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