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青春校園 > 想當年 > |
六十七 |
|
藝術照、大頭貼 藝術照這個東西,其實起源很早。應該是90年代前後的產物。很小的時候,就有身邊的小夥伴被爸爸媽媽帶去拍藝術照,回來對著我們秀照片--小女孩梳著辮子,帶著碩大無比的仿佛是用紗巾做成的頭花,露著標準的八顆牙笑容。臉上抹著兩團堪稱驚悚的紅臉蛋。燈光朦朧而猛烈,從背後射出,射得小姑娘碎碎的頭發毛楂都清晰可見。 現在回頭看,那照片無一處不透露著一股濃厚的淳樸的鄉土氣息,然而在那個時候,我們卻覺得相當的洋氣了。 後來,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鋪天蓋地的婚紗攝影行當興起,藝術照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簡單來講,婚紗照不過是藝術照的其中一種,而一時之間,最流行的事情莫過於到影樓去照一套藝術照。 我讀中學的那時候,女孩子們幾乎個個都照過藝術照,照出來拿給我們看,形態各異,服裝古怪。單我見過的,就有古裝的,唐宋明清;民國的,裙短旗袍;現代的,休閒服體育衫;西洋的,晚禮服宮廷裝……倒是有一條無論哪套都一樣,就是沒一個,我能認出她們本來長什麼模樣。 大頭貼這個玩意兒,出現得確實比較晚一點了,在97香港回歸之後。 大頭貼剛剛流行起來的時候,同學們表現相當瘋狂。常常成群結隊地去照。好朋友會勾肩搭背甚至擺出各種怪異造型合照,然後約好了一起貼在錢包裡、鉛筆盒裡,或者書包上。小戀人們也會偷偷交換大頭貼,當然不敢明目張膽貼,拿回家仔細收好。 那時候朋友之間的親昵舉動之一就是交換大頭貼,同一時期流行一種類似日記本或者記事簿的東西,卡通塑膠封面,裡面有很多頁,每一頁上分別有日期、天氣、計畫、心情之類的欄目。幾乎女孩子們人手一本,往裡記錄各種事情,我的那本裡,夾了起碼十幾張大頭照。 大頭照很有生命力,至今依舊很有市場。有時候去小商品市場逛街,還是能看到小小的大頭照機器,機器的幕布下露出兩雙腿來,聽見裡面的小孩子們在大說大笑,推推搡搡,留著他們的友誼和青春印象。 節日 春節 小時候,很盼著節日。大節日也好,小節日也好,總之有節日就有機會放假出去玩不用做功課,當然如果能不用寫作文我們會覺得更美好。 最被我們熱愛的自然是春節。放鞭炮,買新衣,年夜飯,壓歲錢……不用上學不用做功課不用寫作文不用做家務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縛,平時再怎麼嚴厲的爸爸媽媽在春節前後都變得無比和藹可親慈祥好說話。唯一讓我們稍微有點遺憾的就是,春節被包含在寒假裡,沒有額外的假期。 每年的春節其實是從小年開始,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開始掃房送灶王,還要在灶王的嘴上抹糖,媽媽說是為了讓灶王上天后多說人間的好話。 北方有過年的童謠,大概是: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日之類,每個小孩都會幾句,又每個小孩都背不全。 大年三十是春節的重頭戲,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喜氣迎門。全家人一起貼窗花貼對聯貼門神,把家裡佈置得漂漂亮亮。早早陪爸爸媽媽去採購年貨,趁機買下自己喜歡的零食飲料。至少對我來說,一年一度可以開懷痛吃開心果、腰果,還有大杏仁這三種價格高昂的零食的機會就是這時候了。 回家幫媽媽做年夜飯,陪爸爸看電視,年夜飯大魚大肉,桌上有六盤菜,六六大順,寓意來年順順利利,魚不能吃完一定要剩下,表示年年有餘。 那時候CCTV還在全國電視觀眾的心目中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位置,吃過晚飯全家人一起守住電視等春節晚會開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