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青春校園 > 想當年 > |
四十七 |
|
作業本家族 記憶裡,我們小時候有好多好多種不同的作業本--語文本,算術本,田格本,作文本,英語本,造句本……清一色的藍色粗紙封面,畫著一些很和諧很健康很向上的簡單圖案。比如柳條間的燕子,或者認真寫作業的小女孩等。本子翻開來,是印了不同格子的白紙,紙色不太均勻,有點暗暗的。 拼音本 小學入學後接觸到的第一個本子是"中文拼音本"。每一行分上中下三格,用以規定拼音字母的每個部分,分別要寫在哪行對應的格子中。例如b是上中兩格,g是中下兩格式,f上中下三格都要占到。拼音其實也就是二十六個英語字母,我英語啟蒙得早,結果學拼音反而因此費了牛勁,總是背著背著"a bo ci de"就串到"EFG"去了。 那時候一直覺得"wu wei wu,xi yi zi"這一串拼音的發音很可笑,死活不肯大聲背出來,沒少因此挨說。 田格本 接著接觸到的是田格本。顧名思義,也就是印了"田"字形方格的本子。田字格的週邊是實線,裡面還有"十"字形的兩條虛線。這個本子是初學寫字時用的,老師說田字格的設計是為了讓我們理解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從而把字寫得更加好看。可惜,我用這種本子寫了好幾年的字,字跡還是像蜘蛛爬,毫無風骨可言。 造句本、作文本 然後是造句本,一個一個的小方格緊緊挨在一起,每行和每行之間留有空隙,方便老師批改。 三四年級以後開始寫作文,造句本就換成了作文本。其實作文本就是造句本的升級版,照舊是一個一個的小方格,只是行與行之間不再有間隔,反而是每頁的左邊或者右邊留出一欄空隙,好讓老師寫評語。 小時候老師常常在他們認為優秀的詞語和句子下面畫上一串紅色圓圈,一篇作文裡,紅色圓圈越多越長,分數往往就越高,那時候總是鉚足了勁希望自己的作文能來個"滿江紅"。 有些老師特別鼓勵大家使用成語,每次看到了成語就會畫一串紅圈,結果有一度我走火入魔似的亂用成語,以至於多年以後再去翻看小學作文的時候,恨不得想一頭撞死。 算術本、單線本 數學課上最先用到的似乎是算術本。印象中是偏大的格子,每道題佔用一格。後來隨著年級的增長,題目越來越複雜,算術本的格子就不夠大了,於是換成了單線本。往往一道應用題就能佔用一兩頁。 似乎還有過一種叫做"珠算本"的本子,可是我已經完全記不起它是什麼樣子,又是做什麼用的。 英語本 英語大約是在小學二三四年級開始啟蒙。於是英語本閃亮登場。和拼音本一樣,每一行分成上中下三格,不過分割格子的單線變成了雙線。於是在小學一年級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背會中文拼音表之後,我們又得把自己的頻道從"a bo ci de "切換回"A B C D"。 有一件事我至今想不通,明明英語字母和中文拼音的寫法是一模一樣的,為什麼英語本和中文拼音本的佈局卻不一樣呢?單線和雙線的區別又到底有什麼作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