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青春校園 > 你在為誰學習 > |
二十一 |
|
中華民族歷來講究知恩圖報,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說法。你一定知道漂母和韓信的故事。韓信出身貧寒,少年時常常向人乞討求食,以釣魚為生。他不善商賈,釣魚所得無幾,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就在韓信釣魚的地方,平時經常有許多婦女在那兒漂洗棉紗,其中有位婦女看到年輕的韓信面露饑色,十分同情,常把自己帶來的飯菜勻給韓信,韓信深受感動。一天,他對漂母說,以後一旦發跡,定當重重酬報。誰知漂母非常生氣,說:「你堂堂男子漢,竟然都不能養活自已,我是可憐你才周濟你的,難道是圖你日後的報答嗎?我只希望你奮發圖強,日後能成一個有出息的人。」韓信深受感動,發奮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名將,他幫助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的一統天下,被封為淮陰侯。後來韓信專門回下邳尋找漂母,要報答漂母的一飯之恩。漂母的善良、賢德,和韓信的感恩,後來都傳為美談。 有不少宗教的信徒在吃飯前都要舉行儀式,禱告或者唱詩。基督徒常念的一首《謝飯歌》是這樣的: 我們會食同心感謝 一粥一飯來處不易 上帝恩賜同胞血汗 歡喜領受為人服役這個也就是中國古詩「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每一粒糧食上都浸潤著農民的汗水,也都是大自然的賜予。我們應該感謝大地,感謝勞動者。美國哲學家赫舍爾說:「世界是這樣的,面對著它,人意識到自己受惠於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這樣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時,必須做出回答,同時也必須承擔責任。」 佛教寺院僧人在吃飯前有「五觀」,食物來自許多人的勞動,食物還來自對其它生命的傷害,即使素食,也會傷害地裡的昆蟲和蔬菜、稻穀上的害蟲,儀式也是為了感謝為人類犧牲的其它生命。我們即使不是教徒,沒有必要在飯前舉行儀式,但是也應該在吃飯的時候能想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能想到農民,能想到父母,還應該想到這世界上由於各種原因,還有許多人吃不到飯,經常處於饑餓狀態,所以要珍惜這頓飯。 德國的哲學家和教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曾說:「人類為了使自己更為富足,便從外在環境取用各種東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對由外而來的東西心懷感謝、尊敬,便無法真正使外來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這不管是對形成身體養分的食物,或頭腦中運作的知識都是相同的道理。『感謝』或『敬畏』,是人類與外面世界取得關聯的重要感情。」 飯前的靜思和感恩,讓我們把煩惱暫時放下,讓寧靜與喜悅充滿我們的身心。伴隨著這種儀式,我們回歸到「吃飯就是吃飯」的本來狀態,回歸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我們感悟到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對食物的珍惜,對宇宙最高力量的讚美。赫舍爾認為感恩意識意味著承擔任務,受到召喚,它體會到生活是獲得,而不是索取。它的內容是為收到禮物而感激。感恩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感情,而且是做人的本質特徵。 感恩猶如源源不斷的心靈之泉,它滋潤心田,免於乾涸;它讓生命充滿生機,遍灑陽光。只是一念之間,就會使生活發生徹底的改觀。如果我們能用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間,就會覺得這個世間很可愛,就會覺得自己很富有。 讓我們也來和魯道夫史代納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吟詠: 親切的農夫,謝謝您! 親切的太陽,謝謝您! 親切的雨,親切的大地! 謝謝美味的米! 太陽的光芒, 大地的恩澤 忘不了你們的恩賜。 「樹欲靜而風不止」 現在的中學生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家中受到寵愛,時間長了,導致他們覺得父母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僅沒有體會到父母的苦心,反而對太過關心自己的父母產生逆反心理。他們不懂得感謝,只知道索取,一切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