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新秧歌運動和新歌劇創作(2)


  晉察冀的阜平高街村劇團,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協助下,編寫了大型劇碼《窮人樂》,從一九二四年的大水災寫到一九四四年的大豐收,表現了他們自己通過階級鬥爭和生產鬥爭,從苦難走向解放,「前截黃連後截甜」的歷程。作品雖然比較粗糙,各個部分之間也不夠勻稱,但富有生活氣息,洋溢著勞動人民敢於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堅韌信念和戰鬥激情。全劇宛如一幅歷史畫卷,氣勢磅礴地展現了現代中國農村曾經走過的道路。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於一九四五年二月發出《關於阜平高街村劇團創作的〈窮人樂〉的決定》,肯定「這是我們執行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新成就」,「實為我們發展群眾文藝運動的新方向和新方法」(注:《晉察冀日報》1945年2月25日),以《窮人樂》為榜樣,推動農村劇團的工作。

  在部隊,新秧歌運動也同樣引起強烈反響。延安聯政宣傳隊編寫的秧歌劇,是當時比較優秀的劇碼。戰士也編寫了《浪子回頭金不換》、《打義井》等短劇。本來,人民戰士絕大部分來自農村,和這種流行於農村的民間藝術有著密切聯繫。因此,新秧歌在部隊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他們要據部隊的特點和需要,改變了農村秧歌比較緩慢柔和的音樂節奏,在秧歌劇中注意吸取較多的活報、話劇和歌劇的成份,把這類戲劇形式稱為「廣場歌舞活報劇」或「廣場歌舞劇」。

  稍後,隨著解放區從農村擴大到城市,新秧歌運動也從農村擴展到城市。雖然秧歌對於城市工人、學生以及各階層居民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秧歌舞和秧歌劇卻構成了新解放城市最初的戲劇活動的主要部分。他們幾乎都是用這種來自農村的戲劇形式,描繪剛剛到來的新生活,表達自己迎接解放的歡悅心情。象大連的《二毛立功》、天津的《工人解放》、北平的《好夫妻》等秧歌劇,都是最初出現的較好的工人創作。

  四十年代中後期出現在解放區的這場聲勢浩大的新秧歌運動,是實踐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的重大成就,在現代文藝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新文學運動從一開始就顯示出要使文學與人民結合起來的歷史趨向。可是,長期以來,新文學始終沒有能普及到勞動人民中間去。這個事實,在戲劇和農民的關係上暴露得最為突出。戲劇本來是一種最有群眾性的藝術體裁,然而實際上新的戲劇卻與廣大農民隔絕,而舊的戲曲則在各地農村佔領陣地,有著深遠影響。毛澤東同志說過:「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又說:「所謂大眾文藝,……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注:《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3卷1027頁)

  新秧歌運動正是主要在解放區農村展開,並且以農民為主力的一場革命戲劇運動。這些活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實際了新文藝在農村的大普及,新文藝與群眾——主要是廣大農民——的結合,創造了名符其實的大眾文藝。就擴大新文藝的陣地和縮小舊文藝的影響而言,它在現代文藝運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突破。

  新秧歌運動無論在探索舊戲曲改造利用與新戲劇發展的關係方面,革命的思想內容與傳統的戲曲形式的和諧處理方面,專業的文藝工作與群眾的業餘文藝活動的結合方面,以及發掘、採用、改造、發展民間文藝形式和加強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都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這是新秧歌運動的重大歷史功績。

  在新秧歌運動中湧現出來的作品,數量是極其驚人的。其中,有專業文藝工作者的,也有工農兵群眾的;後者占多數。當時,就有人認為「群眾究竟創作了多少新秧歌,這個我們是無法統計,而且也很難估計的」(注:張庚:《〈秧歌劇選集(三)〉序》(1946年張家口版))。但是,由於群眾創作往往採用幕表戲的方式,沒有正式的演出腳本,當時雖然發揮了積極的宣傳鼓動作用,事後能夠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現存的秧歌劇劇本來看,它們的題材和主題都較為寬廣多樣。

  新秧歌運動是和大生產運動同時興起的。所以,宣傳生產勞動,成為最初不少秧歌劇的共同主題。被人們稱為「第一個新的秧歌劇」(注:張庚:《〈兄妹開荒〉說明》,見《秧歌劇選集(一)》(1946年張家口版))的《兄妹開荒》,就是由憨厚樸實的哥哥和爽直潑辣的妹妹邊歌邊舞,反映邊區大生產運動中熱氣騰騰的勞動場面的。緊接著出現的《一朵紅花》(周戈作)(注:柯藍、郭新民、沈霜的《女狀元》,是根據此劇改編的,情節基本一致)、《動員起來》(延安棗園文藝工作團集體創作)(注:此劇得到陝甘寧邊區1944年春節文藝獎金特等獎)和取材於真實事件的《鐘萬財起家》(延安軍法處秧歌隊集體創作)等,或者表彰勞動英雄,或者批評和改造二流子,有的還宣傳變工互助的好處,都圍繞著勞動這個中心命題。鎮原五區二鄉改編的《小放牛》,響亮地唱出了「這個世界工農來造,工和農應該做主人」的歌聲。

  這些劇作,不只是從思想上突出了勞動光榮,而且常常直接表演勞動生產的過程,用歡樂的舞蹈將勞動詩化。在歷來的文藝作品中,還從來沒有象這些秧歌劇那樣,用富有詩意彩的筆觸,描繪勞動,表現勞動的美和勞動的意義的。這種文學現象,和勞動本身在根據地的實際生活中以及在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心目中得到了它應有的崇高地位,和勞動人民終於成為生活的主人,正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新的生活的偉大變化,是完全一致的。

  內容和主題同樣與根據地正在發生的社會變革密切地聯結在一起的,還有那些抨擊封建迷信的舊習俗、提倡民主科學的新風尚的秧歌劇。由於根據地大多建立在從經濟基礎到意識形態原先都十分落後的農村,新舊兩種勢力的鬥爭,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得極其激烈。自己就生活在這種衝突的漩渦中的農民群眾,更喜歡在作品裡進行移風易俗的宣傳。象《買賣婚姻》、《小姑賢》、《算卦》、《神蟲》和《回娘家》等劇,從劇名就可以看出,筆鋒都是指向婚姻制度家庭生活中的專制主義和算卦敬神之類的迷信活動的,揭露這些在長期的封建宗法社會中形成的舊風俗舊習慣如何繼續毒害群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