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沙汀的小說(2)


  小說揭示了邢么吵吵和方治國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本質和性格特徵,展開了他們之間真實的性格衝突;還借助各個有個性的次要人物的烘托和整個茶館環境氛圍的渲染,把一台「講茶」寫得有聲有色,別開生面。這一個眾目睽睽的場面,使爭吵雙方的劣跡公之於眾,而邢么吵吵的大哥與新縣長的勾結則作為「暗場」處理。兩條線索,一虛一實,相輔相成,有力地暴露了抗戰中國統區基層政權的腐爛。

  這場衝突不僅使鎮上的頭面人物失去了體面,而且通過衝突的喜劇結局,暗示出繼前任縣長被撤職之後,新任縣長的整頓兵役也不過是一個騙局。正是這位高喊要「整頓兵役」的新縣長,在接受賄賂之後,借一個可笑的理由,即壯丁排隊報錯了數,然後加上「沒有資格打國仗」的名目,將邢么吵吵的兒子「開革」出來。這畫龍點睛的一筆,將作品的鋒芒指向兵役問題上弊政產生的根源——國民黨政府,從而使小說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在沙汀的短篇小說中,象上述這種完全以反面事物作描寫物件的作品,為數不少。如果說《在其香居茶館裡》一篇中聯保主任方治國「兩眼墨黑,見錢就拿」的種種劣跡是通過爭吵雙方的互相揭露從側面表現出來的,那麼,《聯保主任的消遣》則選取了聯保主任彭痰在坐酒店、逛公園談笑遊樂中,憑自己個人好惡攤派救國公債的幾個片段,從正面色畫了一個任意魚肉人民、腐蝕抗戰的國民黨基層統治者的形象。《在其香居茶館裡》還提出了一個問題:邢么吵吵們的子女親戚既被免役,壯丁的數目由什麼人補充呢?短篇《替身》通過生動的形象,回答了這個問題。它從另一個角度揭開了兵役制的內幕:保長李天心正為湊不足最後一名壯丁而焦急,因為「沒有一個他好下手!他們不是他的親戚,就是他的親戚的親戚,有的還同那些地位比他高得多的人有瓜葛。」

  於是,一個過路的老鹽商就被糊裡糊塗地「鏟去頭髮鬍子」充作了壯丁,兵役制的受難者就是這些無辜的人!沙汀的這些作品,將尖銳的政治揭露與對社會黑暗的剖析結合起來,從不同的側面表現出現實鬥爭中的迫切主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而作品的這種傾向性,即對於反面事物的揭露、鞭撻和嘲笑,又是通過人物真實關係的描繪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沙汀刻劃反面人物,不是將他們臉譜化、漫畫化,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生動和複雜的內容,表現出人物性格的多樣性。

  沙汀小說這種不露聲色的客觀描繪和在真實的現實畫面裡隱含諷刺喜劇因素的特點,深受我國古典小說《儒林外史》等作品的影響,也從俄國作家果戈理、契訶夫小說的藝術經驗中得到借鑒。魯迅的小說如《肥皂》、《高老夫子》運用「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的白描手法塑造反面形象,更使沙汀直接從中得到教益。

  沙汀的另一些從被迫害者角度揭露現實政治黑暗的短篇,則明顯地表露出作者對強暴者的憤怒和對弱者的同情。《老煙的故事》一篇,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反共高潮所造成的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寫一個「生活在空隙中的人」,因為害怕突然加在頭上的政治迫害,惶惶不可終日,終於神經過敏,生病致死。作者對這個怯弱的知識份子雖然也有同情,但更多的是批判。小說以絲絲入扣的心理刻劃,通過被迫害者的敏銳而令人顫慄的感受,揭露和控訴了國統區魑魅橫行、狐鼠成群的特務統治,也鞭撻了在絞架、陷阱面前畏縮、懦怯的靈魂。《小城風波》、《兩兄弟》、《春潮》等篇則在暴露罪惡的特務制度的同時,寫出了被迫害者的不屈和反抗的情緒。

  沙汀的短篇中,展現了生活的積極一面並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的,有《磁力》。作品表現了國統區進步青年「充滿了熱誠和信心」,嚮往並奔向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情景。那時常閃耀在袁小奇心目中的「一片廣闊無垠的雪地」、「絡繹不絕的跋涉者」、「所夢想的目的地」,與國統區』無聲無臭」、「卑俗灰暗」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篇小說在收入短篇集中時,即經作者修改,刪掉了袁小奇被逮回的提示(注:《磁力》最被發表於《抗戰文藝》第7卷第2、3期合刊。1942年9月出版小小說集《磁力》時,作者作了修改),以奔向新的目的地結尾,更增強了對生活積極面的描寫。《堪察加小景》(後改名《一個秋天的晚上》)寫一個阿哥被抓壯丁、家庭生活無著因而淪為流娼的少婦,她在流落到一個城鎮時又遭到鄉長老婆的迫害,被當眾侮辱並帶上「腳柞」示眾,但她卻得了憨直的所丁和因躲壯丁而當了班長的小糧戶的兒子的同情。作品在揭露「天下老鴉一般黑」的階級壓榨的同時,表現了底層人民如「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相互關心和友愛的動人情景,在晦暗、沉悶的現實中閃耀著「對於生活的信賴」(注:《沙汀短篇小說集·後記》)的光輝。

  一九三八至三九年,沙汀還在敵後生活過一段時間。他從四川到延安,並隨軍去過晉西北和華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作為這一段經歷在創作上的收穫,是寫了著名的傳記性的報告文學《隨軍散記》和散文集《敵後瑣記》。後來,又寫了表現根據地鬥爭生活的中篇小說《闖關》(後曾改名《奇異的旅程》、《封鎖線前後》)。這篇小說寫一支在少數戰鬥隊員護衛下的文化工作者的小隊伍,經過艱難的歷程終於勝利地通過敵人鐵路封鎖線的故事。

  圍繞著通過封鎖線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作者以對比的手法,著重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左嘉和農民出身的革命軍事幹部余明的不同態度和性格。小說真實生動地刻劃了左嘉的衝動的熱情、濃厚的虛榮心和懦怯、脆弱的性格特徵。余明的形象雖然不及左嘉寫得細膩,但他的直率粗魯而堅定有力的性格氣質,卻把握得比較準確。這個比較真實的抗日根據地軍人形象在抗戰初期的文學中出現,是難能可貴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