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表現抗日題材的小說(4) |
|
周而複的短篇集《高原短曲》中,寫於一九三九、四〇年的《開荒篇》、《播種篇》、《秋收篇》三個連續性的短篇,速寫式地勾勒出邊區開荒生產運動的一組畫面,描繪了新型的勞動及人們在勞動中的新的精神風貌,題材新穎,格調清新,雖然反映現實的深度不足,但有較為濃郁的生活氣息。 本時期寫作的長篇小說中,齊同(1902—1950)的《新生代》是出現得較早的一部。作者原計劃寫三部連續性長篇,「將從『一二九』到『七七』北方青年的思想變動忠誠地告訴讀者」(注:《新生代第一部「一二·九」發刊小引》,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當時已經寫完兩部,只發表了第一部,內容主要寫「一二九」、「一二一六」北平學生示威遊行和下鄉宣傳等重大歷史事件。作者認識到:造成偉大的「一二九」運動的「奇跡」的,「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類」,他所要寫的「是當時所應的實情」,是「有優點,也有缺點」,「會進步或者落伍」的「平常的人」(注:《新生代第一部「一二·九」發刊小引》,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生代》)。 從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出發,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藝術地再現了「一二九」運動的許多真實的圖景,如這個運動發生前北平知識界的思想風貌,運動爆發時示威遊行的壯麗場景,都寫得真實生動,富有時代氣息。在運動逐步壯闊地展開的過程中,作品表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份子:有「越打擊越鬥爭越有力量」,性格各自迥異的堅強的革命者,有誇誇其談,害怕實際鬥爭以至背叛革命事業的「學者」,有積極參加愛國運動,但理論不能聯繫實際的教授…… 主人公陳學海,是個由最初不問政治到後來積極投入鬥爭的青年學生。小說對他的思想轉變過程,寫得真實而細密。這個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識份子,一心想通過讀書出國留學鍍金,但動盪的時代使他無法安心讀書;他被抗日救亡的浪潮捲進了鬥爭的風暴,卻間或還有些懦怯、動搖,也還不能丟開對反動政府的幻想。然而,他誠實、坦率,不斷地在實際鬥爭中,從周圍同志的身上吸取力量,鑒別各種不同的人物和思潮,也糾正自己的錯誤,終於經過一步一個腳印的認真探索,成為最早的「民族解放先鋒隊」的隊員之一。 陳學海的思想轉變歷程,對於抗戰爆發後知識份子繼承革命傳統投入抗日民族解放鬥爭,很有教育意義。因此,這部作品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作品的缺點是:後半部寫學生下鄉與農民接觸,因作者缺乏這類生活體驗而不夠充實有力,藝術上也有以冗長的敘述代替描寫和結構粗疏平板的缺點。儘管如此,《新生代》仍是抗戰前期較好的長篇之一。 抗戰前期的中長篇作品中,從各種不同角度反映了抗日武裝鬥爭的,除前已提及的谷斯範的《新水滸》外,還有碧野寫于荊門前線的《烏蘭不浪的夜祭》和《三次遺囑》,于逢、易鞏的《夥伴們》,陳瘦竹的《春雷》,程造之的《地下》;寫知識青年戰時生活歷程的,則有田濤的《潮》,嚴文井的《一個人的煩惱》,碧野的《風砂之戀》等。 這些作品的成就和傾向各不一致。從戰爭進入第二年起,特別是國民黨對抗日人民實行高壓政策之後,另一類題材——即揭露國統區黑暗的篇什開始增多,並且出現了一批較有成就和影響的作品。小說創作又在別一方面呈現出新的面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