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思想發展與初期創作(4)


  一九三二年前後,是茅盾創作力量旺盛、收穫也最豐富的時期。他先後寫了傑出的長篇小說《子夜》和著名的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等。這些作品反映了在帝國主義侵略下,經濟面臨崩潰、社會動盪不安的現實中各個階層的生活和鬥爭,塑造了諸如吳蓀甫、林先生,老通寶等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舊中國,描繪了視野寬廣、色彩鮮明的歷史畫幅。它們還以反映現實的廣度和深度,表現出茅盾善於動向的藝術才能,從而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作為一個卓越的革命現實主義作家的地位。《子夜》的出現,還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在小說創作方面的重大實績,推動並提高了革命文學的創作水準。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裡,茅盾還繼續努力於文藝理論批評工作。他陸續寫成的《魯迅論》等多篇作家論,系統地分析了「五四」以來一些作家的創作道路和他們的特色,內容扎實,是當時文藝評論的一個收穫。此外,他還寫有《中國蘇維埃革命與普羅文學之建設》(注:《文學導報》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署名施華洛)、《我們所必須創造的文藝作品》(注:《北斗》第2卷第2期,1932年5月20日)等文,對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有所論述。在對於法西期「民族主義文藝運動」的鬥爭中,他寫有論文《「民族主義文藝」的現形》等文,在嚴正駁斥他們的謬論的同時,對於自己早期曾經受到過影響的法國資產階級學者泰納的理論也作了批判。這些工作,都有助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

  抗日戰爭爆發,茅盾最初在上海主編《烽火》週刊(《文學》、《中流》、《文季》、《譯文》的聯合刊物)。上海淪陷後去香港,並輾轉于長沙、武漢、廣州等地。一九三八年三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茅盾被選為理事。在這段奔走各地的顛沛生活中,他仍然積極參加文藝活動,主編香港《立報》副刊《言林》和《文藝陣地》,並且寫了中篇小說《第一階段的故事》。

  一九三八年底,茅盾應邀離開香港赴新疆,在新疆學院任教,並主持該地的文化協會。一九四〇年五月因新疆督辦盛世才的反動面目開始暴露,茅盾離開新疆。返回內地途中,于延安稍作逗留,並在魯迅藝術學院作短期講學。抗日民主根據地人民高昂的革命鬥志和欣欣向榮的生活氣象,給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在散文《風景談》、《白楊禮贊》中,抒發了自己對這段美好生活的感受和懷念。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變」以後,他于香港寫成長篇《腐蝕》,揭露國民黨法西斯統治重要支柱特務機構殘害人民的罪行;在政治氣壓低沉得令人窒息的當時,向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提出憤怒的控訴和無畏的挑戰,在廣大讀者中激起強烈的共鳴。隨後,他又寫了長篇《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劇本《清明前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內,茅盾投入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運動,並且結合國民黨統治區的具體條件,宣傳文藝為工農兵的方向。一九四八年末到達解放區。在這以後,他除了參加各項政治活動外,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批評和指導青年作家的工作,作出了新的重要的成績。

  茅盾是現代中國一位卓越的作家。他早在新文學運動初期就積極提倡進步的現實主義理論。隨著思想的發展,這些文藝主張也日益增添激進的內涵。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了這些主張。茅盾的作品為辛亥革命以後近半個世紀內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及其變化、各個階層的生活動向及彼此之間的衝突,作了生動鮮明的反映,而且大多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

  此外,茅盾還始終不懈地努力於文藝理論批評、譯介外國進步文學、指導青年作家等工作。正象周揚所指出的,茅盾是「新文藝運動戰線上的老戰士」,「對革命文藝的創造是作了很多貢獻的」(注:《為創造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鬥》,《人民日報》1953年10月9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