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在文藝理論上的貢獻(1)


  魯迅不但以他的創作為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樹立了典範,而且在文藝理論方面也有突出的貢獻。他沒有寫過系統的理論著作,然而散見於論文、雜感和書信裡的許多藝術見解,卻接觸到文藝理論中一系列根本問題,闡釋得深刻、具體而且全面。魯迅本來有豐富的社會鬥爭和創作實踐的經驗,有深廣的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修養,而當他向共產主義者轉變之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他原有的知識經驗起了照耀和滲透的作用,使他有可能參合印語,融會貫通,在創造性地解決現代文學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科學的文藝觀。

  魯迅對文藝問題所發表的很多精闢見解,概括了他自己經過長期創作實踐摸索到的寶貴經驗,溶化了古今中外許多作家、藝術家、理論家的正確意見,既有強烈鮮明的革命內容,又時時閃露著對於藝術本身的真知灼見。魯迅的這些觀點已經成為我國無產階級文藝理論的重要財富。

  共產主義者魯迅的文藝思想,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其理論基礎的。一九三〇年,他在介紹普列漢諾夫藝術觀的時候,曾從美學的角度對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政治的關係作了辯證的分析。魯迅說:「社會人之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底觀點的,到後來才移到審美底觀點去。在一切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于他有用——于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鬥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

  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但美則憑直感底能力而被認識。享樂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學底分析而被發見。所以美底享樂的特殊性,即有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樂的根柢裡,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注:《藝術論》中譯本《序言》)在一封給了人的信中,他把早期已有的關於文藝的社會革命功能的見解(參閱《墳·論睜了眼看》),作了更為精確的說明:「文學與社會之關係,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

  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注:致徐懋庸(1933年12月20日),《魯迅書信集》上卷第464頁)從這一根本認識出發,魯迅首先在社會鬥爭中深入地把握了階級觀點,他公開宣稱:「無產文學,是無產階級解放鬥爭底一翼。」(注:《二心集·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文藝是階級鬥爭的武器,必須為實現無產階級革命而鬥爭。他多次發表了這樣的意見:在階級社會裡,人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作品也無法擺脫階級的烙印,有些「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注:《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因此,提倡「人性的文學」「主張『全人類』『超階級』的文學理論」,這固然是「幫助有產階級的東西」(注:《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而「在帝國主義的主宰之下」,幻想「訓練大眾個個有了『人類之愛』,然後笑嘻嘻地拱手變為『大同世界』」,則更是「毒害革命的甜藥」(注:《二心集·非革命的急進革命論者》)。這些見解不僅說明革命文學要從外部抵禦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而且也要從內部保衛黨性,防止可能出現的蛻化和變質。在魯迅看來,文藝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應該是戰鬥的,它必須適應革命發展的形勢,時時在激烈的鬥爭中負起自己的任務。

  針對當時一部分作家的思想,他還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說明了藝術的戰鬥的規律,指出「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想在其發生的時候,本是對於一種社會成規的革命,就中國而言,「這一派在五四運動時代,確是革命的,因為當時是向『文以載道』說進攻」,到了三十年代,卻失去了「反抗性」,轉過來成為「壓制新文學」向革命道路發展的阻力了。它們「對社會不敢批評,也不能反抗,若反抗,便說對不起藝術」(注:《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與幫閒文學》)

  這就揭露了這一流派從革命到不革命以至阻撓革命的實質,武裝了當時文藝青年們的思想。魯迅一方面反對「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視革命作品的藝術性,認為文藝應該含有引起人們美感的作用,堅持了藝術的特殊任務與性能。在《三閑集·文藝與革命》中,他曾對「一切文藝固是宣傳,而一切宣傳卻並非全是文藝」這一命題作過很準確中肯的論述。任何上層建築的形式都是遵循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存在的,彼此不能替代,因而文藝為政治服務也必須通過它本身的特徵。

  魯迅在早期的文章裡,已經指出文藝的「職與能」,在「涵養人之神思」。藝術作品的教育作用和一般的教育作用不同,它「未始以一教訓一格言相授」,卻能使人「神質悉移」(注:《墳·摩羅詩力說》)。後來他更勸告革命作家向一些「因緣愈遠」、「觀念形態已經很不相同」的古典作品學習「描寫的本領,作者的努力」(注:《准風月談·關於翻譯(上)》);一再強調作家在力求「內容的充實」時注意「技巧的上達」(注:《三閑集·文藝與革命》),使革命的政治內容與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統一。在三十年代初期起伏不斷的理論鬥爭中,這一原則始終貫串在魯迅的文章裡,並以此為出發點,對文藝與革命、文藝與生活、文藝與群眾、繼承遺產、發展批評等等問題,發表了系列重要的意見。

  從文藝與革命的關係出發,魯迅突出地強調了世界觀的作用。還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宣導時期,他在一篇題作《革命文學》的文章裡就說過:「我以為根本問題是在作者可是一個『革命人』,倘是的,則無論寫的是什麼事件,用是的什麼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學』。從噴泉裡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出來的都是血。」文學藝術是意識形態之一,革命文學不但要表現工農群眾,還要從無產階級立場觀點上表現工農群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