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文化革命的深入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6)


  「左聯」還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努力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開展了文藝戰線上兩條道路的鬥爭。「左聯」一開始就特別重視文藝思想戰線上的批評和鬥爭。一九三一年十一月通過的決議《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注:《文學導報》第1卷第8期,1931年11月15日),除有明顯的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外,也著重指出了在理論批評戰線上展開鬥爭的必要性。這個時期裡,革命作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克敵制勝的武器,先後跟「新月派」、法西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等反動的文藝派別或錯誤的文藝主張作了鬥爭。左翼作家在創作問題以及其他文藝問題的探索上,也力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和傳播。

  與此同時,創作方面也獲得了出色的成就。在「五四」時期或稍後開始文學活動的作家,受到新的革命鬥爭的洗禮,世界觀發生變化,作品的面貌也隨之有了改變。魯迅的雜感和歷史小說《故事新編》,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有新的探索和進展,他的雜感在緊張的政治鬥爭中更顯示了銳利的戰鬥鋒芒和批判力量。茅盾的《子夜》和一些短篇,成為這一時期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穫。蔣光赤也寫了《咆哮了的土地》等比較優秀的作品。在「左聯」的培養下,新的作家不斷湧現。他們大多是受到「五四」新思潮的衝激,逐步走上文學的道路,和「五四」新文學傳統有著深切的血緣關係。他們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以後,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其中象張天翼、殷夫、葉紫、沙汀、艾蕪等人,成為當時或後來的重要作家。

  這個時期文學創作最顯著的變化,是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和工人群眾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鬥爭,成為很多作家努力描寫的內容。作品中的這些革命者,或則在艱苦流亡的生活裡堅持鬥爭,或則被捕入獄,毫無懼色地面對著酷刑和死亡。反映工人生活的創作,著重揭露反動統治的罪惡和資本家的剝削,以及歌頌工人階級的反抗。隨著農村革命的深入,農村生活和鬥爭的題材也逐漸進入作家的創作視野。

  不少作家原是來自農村,有的還參加過這些鬥爭,有較深厚的生活基礎,因而在表現農村生活方面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作品。它們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也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鬥爭。此外,三十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裡有比較真實、集中的繪狀;「九一八」、「一二八」以後,反映人民抗日救亡要求的作品逐漸增多。所有這些作品,大多具有強烈的戰鬥性、高昂的激情、充沛的樂觀主義精神,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左聯」時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也存在一些重要的缺點和錯誤。在政治上,無論是「左聯」決議或實際鬥爭中常表現出「左」傾路線的一些不正確觀點,如不適當地強調「反右傾」、「反資產階級」,不注意利用公開的合法的鬥爭方式,卻要在敵人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搞「飛行集會」、「節日遊行」、「總同盟罷工」,甚至鼓吹「武裝暴動」,以致容易暴露自己,造成革命力量的損失;「九一八」後接受了「只有蘇聯是我們的祖國」、「武裝保衛蘇聯」之類脫離群眾的口號。在理論工作上,未能充分從中國社會和文學運動的實際出發,有生硬搬用外國做法的教條主義傾向。

  在組織工作上,把「左聯」看成政黨一樣有嚴密紀律的組織,沒有盡可能多地團結爭取進步作家共同戰鬥,表現了一定程度的關門主義毛病。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有相當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缺少中國作風中國氣派,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儘管文化革命的偉大旗手魯迅曾在實際工作中提出過許多正確、深刻、中肯而切實的意見,有時卻不能被「左聯」一些成員較好地理解和接受。這些缺點和錯誤,在客觀上是由於反動派實施嚴酷的白色恐怖,陰隔了「左聯」和蘇區革命鬥爭以及工農民群眾的聯繫;而黨內幾次「左」傾路線特別是王明路線,更給「左聯」工作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在主觀上,則由於大多數革命作家雖然決心獻身於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卻還保留了不少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列寧說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無產階級運動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下子』就產生出來,就具有純粹的階級面貌,完整地出現在世界上,……無產階級的階級運動只有經過最先進的工人、所有覺悟工人的長期鬥爭和艱苦工作,才能擺脫各式各樣的小資產階級的雜質、局限性、狹隘性和各種病態,從而鞏固起來。」(注:《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列寧全集》中譯本第20卷第248頁)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那些弱點,就主觀原因而言,就是革命作家思想感情上還殘存著的這些「小資產階級的雜質、局限性、狹隘性和各種病態」的產物。

  儘管如此,左翼文學運動在實踐中,對於某些缺點錯誤仍有不同程度的克服。「左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光輝的篇章。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革命的文學藝術運動,在十年內戰時期有了大的發展。這個運動和當時的革命戰爭,在總的方向上是一致的。」這是對於「左聯」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高度的歷史評價。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以外,還有受到它的積極影響、與之相互配合的革命的或者進步的民主主義作家的文學活動。這些作家沒有象「左聯」這樣共同的嚴密組織,形成一個統一的文學運動,也沒有象前一個時期那樣,組成眾多的文學社團,各自提出鮮明的文學主張。他們往往由一些文學見解比較一致的作家,出版刊物,編輯叢書,由此集合一批文學好尚與之相近的作家,共同進行活動。他們先後出版了不少文藝雜誌,其中著名的有《文學》(鄭振鐸、王統照等主編)、《文學季刊》(鄭振鐸等主編)、《文季月刊》(巴金、靳以主編)、《文叢》(靳以主編)等,其中以《文學》出版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

  此外,象「良友文學叢書」、「開明文學新刊」、生活書店的「創作文庫」以及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都編入和出版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對文學事業作出了貢獻。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大多一方面受到反動勢力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另一方面,則得到「左聯」或其成員的真誠合作和大力幫助。這個時期裡,他們寫了許多作品,也出現了象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老舍的《駱駝祥子》那樣傑出的作品。他們創作的內容多是暴露批判舊中國的黑暗現實,著重於抨擊上層社會的腐敗和墮落,刻劃下層人民的不幸和苦難;有的作品還表達了對於光明未來的憧憬與追求。

  他們基本上都是小資產階級作家,在各方面都具有這一階級共同的弱點。由於一方面感受到反動統治的殘酷壓迫,一方面未能認清革命力量和前途,他們的不少作品往往調子比較低沉,氣氛比較黯重,對於現實生活中革命主流和人民力量缺少有力的描寫;有的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還有明顯的錯誤。但總的說來,這些作家繼承了「五四」文學革命的戰鬥傳統,又受到當時革命形勢發展的衝激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推動,思想和創作都在不斷摸索中提高。

  他們的作品,就其反映現實的廣度和深度,就其所具有的社會意義而言,較之前一時期許多作品有了明顯的進展。他們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可靠同盟軍,他們的作品是我國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爆發以後,他們中間的絕大部分和原來「左聯」成員更緊密地團結一致,並肩作戰,共同前進,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