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上頁 下頁 |
新文學社團的蜂起和流派的產生(4) |
|
他們最初也不免受過「為藝術而藝術」思潮的影響。《淺草》創刊時就曾在《編輯綴話》裡聲明:為免除糾紛,「決意把批評欄取消」,「希望文藝上的各種主義,象雨後春筍般的萌茁。」後來的《沉鐘》上除介紹羅曼羅蘭、霍普德曼之外,對王爾德、尼采和美國神秘派作家愛侖坡等也表現過較大的興趣。 但苦難的社會現實以及成員本身採取的腳踏實地的態度,推動著沉鐘社的健康發展。《沉鐘》從一九二五年十月創刊到一九三四年二月終刊(注:沉鐘社於1925年10月創刊《沉鐘》週刊,1926年2月停刊,共出十期;1926年8月出版《沉鐘》半月刊,至1927年1月第十二期休刊;同年7月出特刊一期;1932年10月續出第十三期,至1934年2月第三十四期停刊),在時斷時續的首尾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以樸實而帶有悲涼色調的創作和對外國文學的切實介紹,為新文學的發展盡了一份力量,因而獲得了魯迅給予的「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得最久的團體」(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這一稱譽。 此外,成立較早而展開活動較晚的新月社,則是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在初期新文學中唯一有點代表性的流派。新月社主要成員都是英美留學生,他們有著共同的理論主張:宣稱藝術美的至高無上,顛倒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認為「自然中有美的時候,是自然類似藝術的時候」,「藝術雖不是為人生的,人生卻正是為藝術的」,提倡「反寫實運動」,認為「絕對的寫實主義便是藝術的破產」;為了建立一種「純粹的藝術」,要求文藝「解脫自然的桎梏」,而去接受藝術格律的束縛,「樂意戴著腳鐐跳舞」(注:以上文字分別引自聞一多《詩的格律》、趙太侔《國劇》以及餘上沅《國劇運動》一書的《序》。聞一多《詩的格律》中談到的「樂意戴著腳鐐跳舞」一語,原是Bliss Perry教授的話)。 具體到詩歌方面,他們提倡格律詩,主張詩要有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詞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認為「一首詩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注:徐志摩:《詩刊放假》,《晨報副刊》1926年6月10日《詩刊》第11號),否定「自然音節」和「詩可無韻」說。在戲劇方面,他們與文學革命初期《新青年》的主張相反,肯定中國舊戲的「程式化」、「象徵化」的表演藝術,以之為「純藝術」的極致。 新月社在詩歌和戲劇方面例如格律、程式的某些具體見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部分成員在詩歌藝術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月社文藝主張的理論基礎是錯誤的,它們受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很深,有不少唯心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毒素。後來他們走向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對立面,決不是偶然的事情。 上述各種不同社團流派活躍的狀況,自然不能不在創作上反映出來,促使創作發生變化。較之新文學的宣導時期,一九二一年以後的文學創作有了進展。作者隊伍迅速擴大。作品數量顯著增多。由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所代表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種基本創作傾向也分別形成。短篇小說方面,除魯迅繼《呐喊》之後寫了《彷徨》一書中諸名篇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作家和一些優秀作品。長篇或中篇小說也有人開始試作。自由體新詩在《女神》出版後盛行一時,呈現新的局面。散文(包括雜感)得到了蓬勃發展。 話劇也從外國作品的翻譯改編轉而有較多的的創作。描寫從舊的束縛下覺醒過來的知識份子形象,表現他們面對現實人生問題所作的思索和反抗封建黑暗勢力的要求,這是新文學從「五四」過後到「五卅」時期的一般傾向。部分作品則還真切反映了勞動人民尤其是農民的痛苦生活。 在知識青年中,新文學終於排除封建舊文學而獲取絕對的優勢。但另一方面,隨著文學革命興起以後各種思潮的紛至遝來,這個期間創作上不健康傾向也很明顯。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出身的文藝青年對社會實際生活極少瞭解;在黑暗重重的現實面前,他們由於一時代不到正確道路,對新文化統一戰線發生分化的現象又不能從階級觀點上加在理解,因此,容易感到孤獨、空虛。 而對於西方資產階級思潮和資產階級文學的無批判吸收,則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出消極的影響。「十九世紀文學的基本的、中心的主題」,如高爾基所說,原「是個人由於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上的脆弱無力而引起的悲觀思想」(注:《和青年作家談話》,見《文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11月北京第一版,第299頁),這種悲觀思想侵蝕著當時不少文藝青年。反映在創作上,許多作品不僅題材狹窄(所謂「首首離不掉『伊』,句句拋不開『愛』的現象),內容也往往成為病態的感情宣洩或至於無病呻吟。 部分作家的作品則更嚴重地發展了消極頹廢、逃避現實的傾向。後來茅盾評述這個階段創作情況時說:「到『五卅』的前夜為止,苦悶彷徨的空氣支配了整個文壇。」(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話容或有些過分,但作為一種傾向和氣氛,它確曾是一個時期內歷史的存在。文學上的這種情況,在党所領導的全國革命浪潮高漲和革命文學的旗幟舉起之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