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文學 > 艽野塵夢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1)


  援藏軍出師計畫,經長時期之籌備,頗極周密。詎一經開拔,障礙橫生。尤以夫役逃亡一事,最為騷擾。軍行所至,四出拉夫,人民逃避一空。三營殿后,夫役逃亡尤多,行李一沿途遺棄,雖出重資,不能雇一夫。紀律廢馳,非複從前節制之師矣。讀唐人應役出塞諸詩,蒼涼悲壯,非身歷其境者,不知其言之酸而詞之切也。

  自成都四日而至雅州,風景與內地同,自是以後,氣象迎殊,山嶺陡峻,鳥道羊腸,險同劍閣,而荒過之。沿途居民寥寥。師行于七月,時方盛暑。身著單服,猶汗流不止。過雅州,則涼似深秋,均著夾衣。愈西愈冷,須著西藏毪子衣矣。過大相、飛越諸嶺,皆重峰疊嶂,高峻極天,俯視白雲,盤旋足下。大相嶺,相傳為諸葛武侯所開鑿,故名。經虎耳崖陡壁懸崖,危坡一線;俯視河水如帶,清碧異常,波濤洶湧,駭目驚心。道寬不及三尺,壁如刀削。

  余所乘馬,購自成都,良驥也,至是遍身汗流,鞭策不進。蓋內地之馬,至此亦不堪矣。行六日軍滬定橋,為入藏必經之道,即大渡河下流也。夾岸居民六七百戶,河寬七十餘丈,下臨洪流,其深百丈,奔騰澎湃,聲震山谷。以指粗鐵鍊七根,淩空架設,上覆薄板,人行其上,鹹惴惴焉有戒心。又行二日至打箭爐。

  登大相嶺,相傳不能交言,否則神降冰雹。予過大相嶺時,竭蹶至山頂,見清果親王摩崖題碑詩,上部為雪所掩,以馬撾撥之,有句曰:「奉旨撫西戎,冬登丞相嶺,古人名不朽,千載如此永。」蓋景仰先賢,亦自詡也。同輩回顧,予猶未至,大聲呼喚,有應聲而呼者,眾聲交作,天陡變,陰雲四起。雹落如拳粗,予急奔下山。後來者多為雹傷。蓋霧罩山頭,陰寒凝聚,一經熱氣衝動,雹即隨之降落,亦物理使然也。

  打箭爐,為川藏交通樞紐地。相傳為諸葛武侯南征時,遣郭達於此設爐造箭,故名。其地三面皆山,終日陰雲濃霧,狂風怒號,氣候冷冽異常。山巔積雪,終年不化。三伏日,亦往往著棉衿焉。駐打箭爐數日,官兵內著皮襖,外著毯子大衣,猶不勝其寒矣。予嘗戲謂內地冬寒,寒由外入。病瘧發寒,寒由內出。塞外之寒,寒生肌膚。亦事實也。

  一入爐城,即見異言異服之喇嘛,填街塞巷,聞是地有喇嘛寺十二所,喇嘛二千余人。居民種族尤雜,有川人,滇人,陝人,土人,回人;又有英法各國傳教士甚多,土人迷信喇嘛教,家有三男必以二人為喇嘛,甚或全為喇嘛者。蓋喇嘛據有最大勢力,能支配一切,一為喇嘛,身價即等於內地之科第,故人人以得為喇嘛為榮也。

  【[校注四]打箭爐三字,系藏語「打折多」之譯音。明初即有此譯稱。清乾隆時,始有人捏造武侯遣將軍郭達造箭於此之說。世多仍之,荒謬之甚矣。餘另有辨。其地才高於海面三千六百米。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處為低。但以四圍雪山環抱,陰濕多風之故,反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處為寒。打箭爐號稱八大喇嘛寺。當時尚存七所:安雀寺、南摩寺,皆黃教;奪吉村寺、紅教,三寺最大;夷龔寺、撒迦寺、俄巴寺、杜渣寺,皆小寺,寺僧亦各只十餘人。撒迦教或紅教,舊曾有白教寺,在白土坎,後毀,改為關帝廟,今康師校址是也。康熙時,跑馬山有大自教寺,因作亂被毀,今為南摩寺分院,不在八大寺之列。茲雲「十二寺」,蓋追憶,未確也。】

  康藏一帶,氣候酷寒,僅產裸麥,故僧俗皆以糌粑為食,佐以酥茶,富者間食肉脯,以麥粉制為麵食者甚少也。糌粑制法,以青棵炒熟磨為細粉,調和酥茶,以手搏食之。酥茶者,以紅茶熬至極濃,傾人長竹筒內,濾其滓,而伴以酥油及食鹽少許,用圈頭長棍上下攪之,使水乳交融,然後盛以銅壺,置火上煎煮。食糌粑時,率以此茶調之。且以之為日常飲料。藏民嗜此若命,每飲必盡十餘盞。余初聞此茶,覺腥臭刺鼻。同人相戲,盛為酒筵,約以各飲一盞,不能飲者罰如其數,予勉呷一口,即覺胸膈作逆,氣結而不能下,自認罰金,不敢再飲矣。

  藏民男子皆衣寬袍大袖之衣,腰系絲帶,頭戴呢帽,或裹絨巾,足著毪子長靴。女子衣長衫,毪裙,系腰帶,頭戴八柱,項圍珠串。

  喇嘛服飾,因階級而異。上焉者內著襯衣,外纏紅黃嘩嘰披單,帽作桃形,靴為紅呢制,手拿佛珠,口誦佛號。其下,則粗呢披單,交縛上體而已。藏民住宅皆為層樓,上中層任人,下層為豢養牲畜,屋頂扁平,或上覆泥土,室內及牆壁彩繪山水人物。若喇嘛寺,則樓高有十層者金碧輝煌、極為壯麗。

  我軍由川出發時,適達賴由京返藏,途次,得其藏王廈劄密報謂:「英兵已退,川軍大至,恐不利,宜制止之。」達賴既向清廷求援,又不便反復,乃密令廈劄發藏兵萬人扼要拒之。川邊大臣趙爾豐,知其謀,乃自率兵入營,由北道進剿德格叛匪,而令鐘穎所率川軍由北跟進,會師於昌都。

  【[校注五]按此所謂藏王廈劄,謂噶倫也。當時誤稱噶倫為藏王者,似以其握政權故。達賴雖出亡在外,噶倫在藏者,仍每事請示於其行宮。聯豫雖主藏政,令教多格不行,故請派兵入藏鎮懾。達賴被放回藏,行至甘青境,聞川軍人藏消息,即令噶倫派兵抗阻。與此文所謂「求援」,「反復」者不合。

  又其時趙爾豐方在德格平降白仁青之亂,辦理改流,迄聞乍丫等處番民抗拒川兵,慮鐘軍新成,士未習戰,故令其改由北道隨邊軍前進,避免與藏軍衝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