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藥味集 | 上頁 下頁
再談俳文(1)


  現在想來略談中國的俳文,這件事卻是不大容易,因為古人對於俳諧這東西大都是沒有什麼好感的。劉彥和著《文心雕龍》,《諧隱》第十五云:

  「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燕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及優旃之諷漆城,優孟之諫葬馬,並譎辭飾說,抑止昏暴,是以子長編史,列傳滑稽,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但本體不雅,其流易弊,於是東方枚皋,糟啜醨,無所匡正而詆嫚媟弄,故其自稱為賦,乃亦俳也,見視如倡,亦有悔矣。至魏文因俳說以著笑書,薛綜憑宴會而發嘲調,雖抃推席(原文)而無益時用矣。然而懿文之士未免枉轡,潘嶽《醜婦》之屬,束皙賣餅之類,尤而效之,益以百數。魏晉滑稽,盛相驅扇,遂乃應瑒之鼻方於盜削卵,張華之形比乎握舂杵,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豈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歟。」

  劉君是中國空前的文學批評家,這裡把俳諧文章的經過很有條理的說出來,是難得的事,但他是正統派,即使不去看他起首的《原道》《征聖》這幾章,也是一目了然的。正統派看重正經文章,俳諧當然不足齒數,但是假如這有實用,特別是在政治與風教方面,那麼也還可以容許。《史記·滑稽列傳》中云:

  「太史公曰,天網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又記優旃云:

  「優旃者秦倡侏儒也,善為笑言,然合于大道。」

  意思都很相像。若是「無益時用」,那就不足道了。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諧不是倡也總是俳,該為士大夫所不齒的。《漢書·枚乘傳》說及枚皋的事有云:

  「皋不通經術,詼笑類俳倡。皋賦辭中自言為賦不如相如,又言為賦乃俳,見視如倡,自悔類倡也。」

  顏師古注云:

  「俳,雜戲也。倡,樂人也。」

  又《急就章》十六云:

  「倡優俳笑觀倚庭。」

  顏注云:

  「倡,樂人也。優,戲人也。俳,謂優之褻狎者也。笑,謂動作雲謂皆可笑也。」

  蓋古時倡以吹彈,優以科諢服事普天下看官,不,那時最大或唯一的看官大抵只有皇帝,有些文人也走這條路以求悅笑,正是可能的事。《滑稽列傳》後褚先生記東方朔事有云:

  「朔行殿中,郎謂之曰,人皆以先生為狂。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於朝廷間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又朔《誡子》文中有云:

  「首陽為拙,柳惠為工。」

  顯然表明他的態度,在金馬門持戟,本來與在市場唱大鼓書無甚不同,俳諧與倡優本不必再爭座位的高下,枚君乃未免發牢騷,蓋不獨思想欠曠達,抑亦認識之尚未明瞭歟?

  不過如上邊所說的情形大約也就同了漢朝一起完結了。後來的皇帝仿佛是只要聽倡優的打諢就夠了,文人不大能夠再挨近前去說遊戲話,他們的事情只有伏在地上,或是磕頭頌揚功德,或是上疏強諫。他們即使有俳諧的本領,談言微中可以解紛的機會沒有了,也就無可施展,這是沒有法子的事,文章寫了出來只能供同好的欣賞,這時候批評家如要期望他去抑止昏暴,未免犯了時代錯誤的毛病了。這轉變如劉彥和所說可以放在魏晉之際吧,至於轉變得是好是壞,我們不能輕易贊成劉君的說法,在我個人倒覺得這是往好的一方面轉的,至少是已經離開了政治與實用,不再替人家辦差使了,多少可以去發達自己,雖然還不能成功為像樣的一種藝術品,也總是頗有希望了吧。上文所雲潘嶽《醜婦》今未能詳,束皙《餅賦》尚存,寫做餅啖餅的情狀,看起來也並不壞,如云:

  「弱如春綿,白如秋練,氣勃鬱以揚布,香飛散而遠遍。行人失涎于下風,童僕空嚼而斜眄,舉器者舐唇,立侍者乾咽。」

  袁淑的《俳諧文》十卷雖已失傳,類書中還留下幾篇,如《廬山公九錫文》中云:

  「青脊隆身,長頰廣額,修尾後垂,巨目雙磔。斯又爾之形也。嘉麥既熟,實須精面,負磨回衡,迅若轉電,惠我眾庶,神祇獲薦。斯又爾之能也。」

  這種詠物寫事的文章我覺得也就不錯,比嚼甘蔗滓似的正經文恐怕還要有意思,如《猗覺寮雜記》所雲,用驢磨面的紀載也始見於此。這一類俳諧文儘管被批評家所罵,做的還是在做,我們只看韓退之的《毛穎傳》便可知道。傳中云:

  「遂獵圍毛氏之族,拔其豪,載穎而歸,獻俘于章台宮,聚其族而加束縛焉。」

  又云:

  「後因進見,上將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謝,上見其發禿,又所摹畫不能稱上意,上嘻笑曰,中書君老而禿,不任吾用,吾嘗謂君中書,君今不中書耶。」

  只是文不駢偶,內容正是普通的俳諧文。柳子厚作題後云:

  「且世人之笑之也不以其俳乎,而俳又非聖人之所棄者。《詩》曰,善戲謔兮,不為虐兮。太史公書有《滑稽列傳》。皆取乎有益於世者也。故學者終日討說答問,呻吟習複,應對進退,掬溜播灑,則罷憊而廢亂,故有息焉遊焉之說,不學操縵,不能安弦,有所拘者有所縱也。大羹玄酒,體節之薦,味之至者,而又設以奇異小蟲水草,楂梨橘柚,苦鹹酸辛,雖蜇吻裂鼻,縮舌澀齒,而鹹有篤好之者,文王之昌蒲菹,屈到之芰,曾皙之羊棗,然後盡天下之奇味以足於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