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夜讀抄 | 上頁 下頁
塞耳彭自然史


  「塞耳彭自然史」——這個名稱一看有點生硬,仿佛是鄉土志裡講博物的一部分,雖然或者寫得明細,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總之未必是文藝部類的佳作罷。然而不然。我們如寫出他的原名來,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再加上著者的姓名Gilbert White,大家就立刻明白,這是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一異彩,出版一百五十年來流傳不絕,收入各種叢書中,老老小小愛讀不厭。這是一小冊子,用的是尺牘體,所說的卻是草木蟲魚,這在我覺得是很有興味的事。英國戈斯(Edmund Gosse)所著《十八世紀文學史》第九章中有一節講這書及其著者,文云:

  「自吉耳柏特懷德(Gilbert White 1720—1793)的不朽的《塞耳彭自然史》出現後,世上遂有此一類愉快的書籍發生,此書刊行於一七八九年,實乃其一生結集的成績。懷德初同華頓一家在巴辛斯托克受業,後乃升入奧斯福之阿理厄耳學院,在一七四七年受聖職,一七五一年頃即被任為塞耳彭副牧師,此系罕布什爾地方一個多林木的美麗的教區,懷德即生於此地。次年他回到阿理厄耳,在學校內任監院之職,但至一七五五年回塞耳彭去,以後終身住在那裡,一七五八年任為牧師。他謝絕了好幾次的牧師職務,俾得留在他所愛的故鄉,只受了一兩回學院贈予的副牧師職,因為他可以當作閒職管領。

  懷德很愛過穆耳索女士,後來大家所知道的卻滂夫人者即是,她卻拒絕了他的請求,他也就不再去求別人了。他與那時活躍的兩個博物家通信,一雲本南德(Thomas Pennant),一雲巴林頓(Daines Barrington),他的觀察對於此二人蓋都非常有用。一七六七年懷德起首寫他的故鄉的自然史,到一七七一年我們才看出他略有刊行之意,三年以後他說起或可成功的小冊。但是因為種種的顧慮與小心之故,他的計畫久被阻礙,直至一七八九年春天那美麗的四開本才離開印字人的手而出現於世。這書的形式是以寫給友人的信集成的,還有較短的第二分,用另外的題頁,也同樣的方法來講塞耳彭的古物。其第一分卻最為世人所歡迎,在有百十冊講英國各地自然史的書出現之後,懷德的書仍舊保存著他那不變的姿媚與最初的新鮮。這是十八世紀所留給我們的最愉快的遺產之一。在每一頁上總有些獨得的觀察使我們注意:

  『鷺鷥身子很輕,卻有那大翅膀,似乎有點不方便,但那大而空的翼實在卻是必要,在帶著重荷的時候,如大魚及其他。鴿子,特別是那一種叫作拍翼的,常把兩翼在背上相擊,拍拍有聲,又一種叫作斤斗的,在空中翻轉。有些鳥類在交尾期有特別的動作,如斑鳩在別的時候雖然飛得強而快,在春天卻攤著翼像是遊戲似的。雄的翠鳥生育期間忘記了他從前飛法,像鷂子那樣在空中老扇著翅膀。金雀特別顯出困倦飛不動的神氣,看了像是受傷的或是垂死的鳥。魚狗直飛好像一支箭,怪鴟黃昏中在樹頂閃過,正如一顆流星,白頭翁像是游泳著,畫眉則亂七八糟的飛。燕子在地面水面上掠著飛,又很快的拐灣打圈,顯他的本領,雨燕團團的急轉,岩燕常常的左右動搖,有如一隻胡蝶。許多小鳥都一抖一抖的飛,一上一下的向前進。』(案此系與巴林頓第四十二書中的一部分。)

  懷德無意于作文,而其文章精密生動,美妙如畫,世間殆少有小說家,能夠保持讀者的興味如此成功也。」

  戈斯著書在一八八八年,關於懷德生平的事實不無小誤,如任牧師一事今已知非真,不過在本鄉有時代理副牧師之職則是實在耳。戈斯的批評眼乃了無問題,至今論者仍不能出其範圍,一九二八年瓊孫(Walter Johnson)新著評傳雲「吉耳柏特懷德,先驅,詩人與文章家」,大旨亦複如是,唯其中間論動植各章自更有所發明。赫特孫(W.H.Hudson舊曾譯作合信)在文集《鳥與人》(Birds and Man)中有一篇《塞耳彭》,記一八九六年訪此教區事,末尾說明《自然史》的特色云:

  「文體優美而清明。但一本書並不能生存,單因為寫得好。這裡塞滿著事實。但事實都被試過篩過了,所有值得保留的已全被收進到若干種自然史的標準著作裡去了。我想很謙卑地提議,在這裡毫無一點神秘,著者的個性乃是這些尺牘的主要的妙處,因為他雖是很謙遜極靜默,他的精神卻在每頁上都照耀著,那世間所以不肯讓這小書死滅的緣故,不單是因為他小,寫得好,充滿著有趣味的事情,主要的還是因為此乃一種很有意思的人生文獻(Human document)也。」同文中又有兩節可以引用在這裡:

  「假如懷德不曾存在,或者不曾與本南德及巴林頓通信,塞耳彭在我看來還是一個很愉快的村子,位置在多變化而美麗的景色中間,我要長久記憶著他,算作我在英國南部漫遊中所遇到的最佳妙的地方之一。但是我現在卻不絕的想念著懷德。那村子本身,四周景色的種種相,種種事物有生或無生的,種種音聲,在我的心裡都與那想念相聯結,我想那默默無聞的鄉村副牧師,他是毫無野心的,是一個沉靜安詳的人,沒有惡意,不,一點都沒有,如他的一個教區民所說。在那裡,在塞耳彭,把那古派的老人喀耳沛伯(Nicholas Culpepper)的一句詩略改變其意義,正是——

  他的影像是捺印在各株草上。

  帶了一種新的深切的興趣我看那些雨燕在空中飛翔,聽他們尖利的叫聲。這統是一樣,在那一切的鳥,就是那些最普通的,那知更鳥,山雀,岩燕,以及麻雀。傍晚時候我很久的站著不動,用心看著一小群的金雀,停在榛樹籬上將要棲宿了。因為我在那裡,他們時時驚動,飛到頂高的小枝上去,他們在上邊映著淺琥珀色的天空看去幾乎變成黑色了,發出他們拉長的金絲雀似的驚惶的叫聲。這還是一種美妙柔和的音調,現今卻加多了一點東西在裡邊,——從遠的過去裡來的東西——對於一個人的想念,他的記憶是與活的形狀和音聲交織在一起的。

  這個感情的力量與執著有了一種奇異的效果。這使我漸漸覺得,在一百多年前早已不在了的那人,他的尺牘集曾為幾代的博物家的愛讀書,雖然已經死了去了,卻是仿佛有點神秘地還是活著。我花費了許多工夫,在墓地的細長的草裡摸索,想搜出一種紀念物來,這個後來找到了,乃是一塊不很大的墓石。我須得跪了下去,把那一半遮著墓石的細草分開,好像我們看小孩的臉的時候拂開他額上的亂髮。在石上刻著姓名的頭字,下面一行雲一七九三,是他死去的年分。」

  赫特孫自己也是個文人兼博物學家,所以對於懷德的瞭解要比別人較深,他大約像及茀利思(Richard Jefferies),略有點神秘的傾向,這篇塞耳彭遊記寫得多傾於瞑想的,在這一點上與懷德的文章卻很是不相同了。

  《塞耳彭自然史》的印本很多,好的要值一幾尼以至三鎊,我都沒有能買到,現在所有的只是司各得叢書,萬人叢書,奧斯福的世界名著各本,大抵只有本文或加上一篇簡單的引言而已。近來新得亞倫(Grant Allen)編訂本小注頗多,又有紐氏插圖百八十幅,為大本中最可喜的一冊。亞倫亦是生物學者,又曾居塞耳彭村,熟知其地之自然者也,伍特華德(Marcus Woodward)編少年少女用本,本文稍改簡略,而說明極多,甚便幼學,中國惜無此種書。李慈銘《燈下讀爾雅偶題》三絕句之一云:

  「理學須從識字成,學僮遺法在西京。何當南戒栽花暇,細校蟲魚過一生。」末二句的意境尚佳,可是目的在於說經便是大誤,至於講風雅還在其次,若對於這事物有興趣,能客觀的去觀察者,已絕無僅有了。郝蘭皋或可以算是一個,在他與孫淵如的信裡說,「少愛山澤,流觀魚鳥,旁涉夭條,靡不覃研鑽極,積歲經年,故嘗自謂《爾雅》下卷之疏幾欲追蹤元恪」,確非過言,只可惜他的《記海錯》與《蜂衙》《燕子》諸篇仍不免文勝,持與懷德相比終覺有間耳。

  《自然史》二卷,計與本南德書四十四,與巴林頓書六十六,共一百十通,後來編者或依年月次第合為一卷,似反淩亂不便於讀,不及二卷本善也。卷首有書數通,敘村中地理等,似皆後來補作,當初通信時本無成書計畫,隨意紀述,後始加以整理,但增補的信文詞終缺自然之趣,與其他稍不同。書中所說雖以生物為主,卻亦涉及他事,如地質氣候風俗,其寫村中製造葦燭及及迫希流人諸篇均有名。生物中又以鳥類為主,獸及蟲魚草木次之,這些事情讀了都有趣味,但我個人所喜的還是在昆蟲,而其中尤以講田蟋蟀即油胡盧,家蟋蟀,土撥鼠蟋蟀即螻蛄的三篇為佳,即下卷第四六至四八也。瓊孫在所著懷德評傳第七章中說:

  「在《自然史》中我們看見三篇美妙的小論文,雖然原來只是三章書,這是講蟋蟀的三種的,即油胡盧,蛐蛐,螻蛄是也。要單獨的引用幾段,這有如拿一塊磚頭來當作房屋的樣本。一句巧妙的話卻須得抄引一下。爐邊的蟋蟀說是主婦的風雨表,會預告下雨的時候。(巴林頓四七)懷德的方法,用了去檢視鑽洞的蟲而不毀壞他的住屋,這就是現代昆蟲學家所用方法的前驅。一根軟的草莖輕輕地通到洞裡去,便能順著彎曲一直到底,把裡邊住著的趕出來,這樣那仁慈的研究者可以滿足了他的好奇心而不傷害那目的物。(同四六)

  螻蛄的故事對於有些博物學家特別有用,他們像鄙人一樣都不曾見過一個活的標本。罕布什爾還是頂運氣的地方,離開那裡人就少有遇見這蟲子的希望。但是因為不知什麼緣故,就是在罕布什爾現在螻蛄也很少了,派克拉夫德在一九二六年曾經說過他想得這標本是多麼困難。可是懷德卻列舉了三個土名,說是行於國內各地的,曰泥塘蟋蟀,啾啾蟲,晚啾。這些俗名大抵似與他的飛聲有關,既然各處有此名稱,那麼似乎證明從前螻蛄分佈頗廣了。」

  這樣說來,我的計畫很受了影響,原來我想介紹那蟋蟀三章的,但是現在全譯既不可能,節譯又只是搬出一塊磚頭來代表房子,只好罷休。那麼還是另外找罷。關於蒼蠅臧螂等的小文也都有意思,可是末了我還是選中了這篇《蝸牛與蛞蝓》,別無什麼理由,不過因為較短罷了。這本是懷德日記的一部分,一八〇二年馬克微克(W.Markwick)編選為一卷,名曰「關於自然各部之觀察」,內分鳥獸蟲豸植物氣象五部,附在《自然史》後面,以後各本多仍之,或稱之曰「雜觀察」。其文云:

  「無殼的蝸牛叫做蛞蝓的在冬季氣候稍溫和的日子便出來活動,對於園中植物大加損傷,青麥亦大受害,這平常總說是蚯蚓所做的。其有殼的蝸牛,即所謂帶屋的(Phereoikos),則非到四月十日左右不出來,他不但一到秋天便老早的隱藏到沒有寒氣的地方去,還用了唾沫做成一層厚蓋擋住他的殼口,所以他是很安全的封了起來,可以抵當一切酷烈的天氣了。蛞蝓比起蝸牛來很能忍耐寒冷,這原因蓋由於蛞蝓身上有那粘涎,正如鯨魚之有脂肪包著。

  蝸牛大約在中夏交尾,以後把頭和身子都鑽到地下去產卵。所以除滅的方法是在生殖以前把他弄死愈多愈好。

  大而灰色的無殼的地窖蝸牛與那在外邊的蝸牛同時候隱藏起來,因此可以知道,溫度的減少並不是使他們蟄居的唯一原因。」

  (廿三年四月)

  附記

  關於懷德與其《自然史》,李廣田君有一文,登在三月十七日天津《大公報》的《文藝週刊》第五十號上,可以參照。

  「帶屋的」是希臘人稱蝸牛的名字,又亦以稱烏龜,懷德講龜的那篇文中曾說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