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談虎集 | 上頁 下頁 |
譯詩的困難 |
|
日本的太田君送我一本詩集。太田君是醫學士,但他又善繪畫,作有許多詩歌戲曲,他的別名木下杢太郎,在日本藝術界裡也是很有名的。這詩集名「食後之歌」,是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出版的。我翻了一遍,覺得有幾首很有趣味,想將他譯成中國語,但是忙了一晚,終於沒有一點成績。 我們自己做詩文,是自由的,遇著有不能完全表現的意思,每每將他全部或部分的改去了,所以不大覺得困難。到了翻譯的時候,文中的意思是原來生就的,容不得我們改變,而現有的文句又總配合不好,不能傳達原有的趣味,困難便發生了。原作倘是散文,還可勉強敷衍過去,倘是詩歌,他的價值不全在於思想,還與調子及氣韻很有關係的,那便實在沒有法子。要尊重原作的價值,只有不譯這一法。 中國話多孤立單音的字,沒有文法的變化,沒有經過文藝的淘煉和學術的編制,缺少細緻的文詞,這都是極大的障礙。講文學革命的人,如不去應了時代的新要求,努力創造,使中國話的內容豐富,組織精密,不但不能傳述外來文藝的情調,便是自己的略為細膩優美的思想,也怕要不能表現出來了。 至於中國話的能力到底如何,能否改造的漸臻完善?這個問題我可不能回答。 我曾將這番話講給我的朋友疑古君聽,他說:「改造中國話原是要緊,至於翻譯一層,卻並無十分難解決的問題。翻譯本來只是賑饑的辦法,暫時給他充饑,他們如要儘量的果腹,還須自己去種了來吃才行。可譯的譯他出來,不可譯的索性不譯,請要讀的人自己從原本去讀。」我想這話倒也直捷了當,很可照辦,所以我的《食後之歌》的翻譯也就借此藏拙了。 (十月二十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