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苦口甘口 | 上頁 下頁 |
兩種祭規 |
|
案頭放著兩部書,草草一看似乎是很無聊的東西,但是我卻覺得很有意思,翻閱了幾回之後,決心來寫一篇小文,作為介紹。這是兩種祭規。其一,蕭山汪氏的《大宗祠祭規》,嘉慶七年刊,為汪輝祖所訂定,有序文。其二,山陰平氏的《瀫祭值年祭簿》,約在光緒十六年,為平步青所訂定,手寫稿本。祭規本來只是宗祠或房派的祭祀規則,想來多是呆板單調的,沒有什麼可看,但是祭祀是民俗之一重要部分,這祭祀正也是其中的一種重要資料,況且汪平二氏都是紹興大家,又經過兩位名人的手定,其文獻上的價值自然更是確實無疑的了。 在宗祠或房派之祭祀,除夕與元旦都是同樣重要,平常輪值交代大抵在冬至之後,新值年房份便從年末的祭祀辦理起頭。現在便從汪氏《大宗祠祭規》中值祭條款,將除夕元旦兩項抄錄於下: 「除夕 三日前值祭家至祠,灑掃拂塵,堂室神道等處整理牌位,務使潔淨。除夕下午設案菜一桌,內用特殺雞,共十二味,酒飯杯箸十二副,中座及左右兩邊並祔祀所各用宵燭一對,大紙一塊,足錠三百,爆竹十枚。值祭五房俱至禮拜。」 「元旦 中座用半通燭一對,線香一股,兩邊及祔祀所各用門宵一對,線香三枝,以後早晚俱用二枝,至初五日晚止。」平氏《祭簿》所記如下: 「除夕懸像。像前用高香,大門宵燭一對,二兩,橫溪紙一塊,即頂長,大庫錠四百個,供菜十大碗,八葷兩素,內用特雞,酒四杯,胡太君茹素,供開水一杯,飯五碗,筷五副,蓮子高茶五盅,供果五寸盤五盤,年糕,粽子,水果三色。攢盒一個,代至新正初五日收。各房子孫隨到隨拜,值年房備茶,不散胙。」 「元旦像前供湯圓五碗,早晚點香燭,至初五日止。黎明至宗祠,備二兩燭一對同點。」這裡或者要稍加說明,上文所雲宵燭門宵即是二兩燭,半通即八兩燭,一斤者名斤通,意謂可點通夜,故宵燭或者亦指時間,謂可點至定更也。黃紙相對互切,抖之則拖垂如索,與銀錠同焚,俗雲以作錢串,名曰燒紙,大塊狹長者名橫溪,本是選紙地名,大紙亦即指此。煮蓮子加糖,名蓮子茶,以供賓客,若供祖則用高茶,剪圓紙板上糊紅紙,以漿糊粘生蓮子成圈,數枚疊置,以次漸小,成圓錐形,裝茶盅上,高可三寸,故名,或以生蓮子散置盅內,則名懶惰茶,不常用,嫌不敬也。 家祭重二至,祠祭則重二分。《大宗祠祭規》中關於二分祭日所記甚詳,今節錄之: 「大宗祠於二分之祭最重。祭先五日,寫帖數張,粘示通衢數處,知會統族。祭日黎明鳴鑼邀集,至再至三,遲者聽其自誤,與祭不到,不准飲酒。」 「大廳中堂祭品祭器式 湯豬全體,蒸羊二腔,熟鵝二隻,肥雞二隻,鮮魚二尾,饅首二盤,秋分加月餅一盤,減饅首一盤,五事全副,供花一對,桌圍三張,面架一座,手巾一條,銅盆三面,水果五碗,高尺三,半通一對,黃香一兩,方桌二張,半桌二張,蒲墩拜墊。」 「神座前祭筵式 水果五碗,高一尺,案菜兩桌,陳酒兩壺,宵燭一對,大紙兩塊,足錠一千,祭文一通,三獻每三,酒羹飯,湯飯杯箸廿四副。」 「飲福式 每桌十味,五人合席,各人給饅首二枚。豬羊等肉俱照分量,以熟為度。酒用真陳,司酒者當堂開壇。每桌先給酒簽兩支,酒有定提,每壺兩提,不得增減,違者公同議罰。 豬肉熟一斤,白切。羊肉熟十兩。拌雜,藕。腸肝,裝鵝熟八兩,鮮魚生一斤,羊雜,裝雞六兩,芽豆,血湯。」案祭桌用香爐一,燭臺二,插供花之瓶二,通稱五事,如無花瓶則稱三事,多以錫為之,間有用古銅者。水果高尺三或一尺者曰高果,與高茶相似。大抵用竹簽穿金橘荸薺等,數本直立,插黃土墩上,置特製錫碗中,但以飾觀瞻,不中吃也。飲酒每席五人,桌一面懸桌幃,對面一座,由房份長老分占之,上下四座則後輩雜坐矣。 春秋分日祠祭照例有祭文,汪氏《祭規》所記秋祭祝文較為簡明,錄之以為一例。文曰: 「維年月日,主祭裔孫某率各支大小等,謹以剛鬣柔毛,清酌時饈之儀,致祭于始祖考云云,以暨闔堂先靈豐神座前曰,祭以時舉,孝思是將。懿惟祖德,源遠流長,十世百世,勿愆勿忘。豳歌其獲,早稼登場,我稻可薦,我酒可觴。敬修祀事,濟濟蹌蹌,我祖顧之,庶幾樂康,式飲式食,降福穰穰。尚饗。」 平氏《祭簿》不曾記有冬夏二至祭祀成式,唯誕諱祭祀時卻用祝文,今錄其一: 「維年月日,孝宗孫某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幾世祖考某某府君之神位前曰,嗚呼,歲序流易,誕日複臨,追遠感時,不勝永慕。薄具牲醴,用申奠獻,謹奉幾世祖妣某太君配享。尚饗。」簿中所記誕諱日期共有十六,祭文則只此一篇,唯改換人名及誕諱字樣而已。誕諱祭祀俗稱做忌日,用祝文者似不多見,而用法簡便,亦複特別,歲序流易等四句樸實可喜,文詞簡易而意思充足,非凡手所能作,或出於平景孫之手乎。 《祭簿》中記錄最詳的是清明掃墓成規,原有婁公,花徑,璜山三處,大同小異,今錄婁公一篇,取其最完備也。 「座船兩隻,(小注雲,向例歲內冬至宗祠內匯齊,寫定船票,清明前後為期,每只約船錢銀三錢幾分不等,臨時給船米七升五合,酒十五釣,魚二尾,雞蛋二個,折午飯九四錢百文,點心等俱無。後改一切俱包,回城上岸時每只給撢艙酒一升壺。)今改大三棹船一隻,酒飯船一隻,廚子船一隻,吹手船一口,吹手四名。 祀後土神祭品,肉一方,刀鹽一盤,腐一盤,太錠一副,燒紙一塊,上香,門宵燭一對,酒一壺,祝文。 墓前供菜十大碗,八葷兩素,內用特雞。三牲一副,鵝,魚,肉。水果三色,百子小首一盤,墳餅一盤,湯飯杯筷均六副。上香,門宵燭一對,橫溪紙一塊,大庫錠六百足,祝文。酒一壺,獻杯三隻。 在船子孫每房二人。值年房備茶,半路各給雙料葷首兩個,白糖雙酥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改用面。散胙六桌,八葷兩素,自同治三年起減為兩桌。每桌酒幾壺不等,醬油醋各二碟。小桌二桌,三爐十碗。吹手水手半路各給小首二個,燒餅兩個,粉湯一碗,近年止改用面一中碗。管墳人給九四錢二百文,酒一升壺。」案酒十五釣即是十五提,普通只寫作吊。九四錢以九十四文作一百,當時無足陌錢,至多亦止九八而已。三棹今通稱三道船,亦稱三明瓦,謂有蠣殼窗三重也。百子小首者小饅首之略,墳餅當是上墳燒餅,雙酥燒餅每個二文,此則或是一文兩個也。三爐碗系家常用菜碗,較大者名二爐碗,或稱鬥魁,更大則是海碗矣。 掃墓照例有祝文,《祭簿》亦載有成式,三處均是同文,今錄其一於下。祝後土祝文云: 「維年月日,信士平某敢昭告於某地後土尊神之位前曰,惟神正直聰明,職司此土。今某等躬修歲事于幾世祖考某某府君幾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惟時保佑,實賴神庥,敢以牲醴,用申虔告。尚饗。」墓前祝文云: 「維年月日,孝宗孫某等,謹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幾世祖考某某府君幾世祖妣某氏太君之墓前曰,嗚呼,歲序流易,節屆清明,瞻拜封塋,不勝永慕。薄具牲醴,用申奠獻。尚饗。」這兩篇文章也都簡要得體,祭墓祝文更與忌日所用者相同,尤有意思。大抵祭祀原是儀式,必須莊重,因此儀文言動也有一定規律,乃得見其嚴肅,這祝文程式的一致,我想即其一端。有些人家用掃墓祝文不是一樣,多就各地發揮做去,文詞絢爛,聲調響朗,容易失卻莊嚴之致,反不合式。因平氏祝文而想到,覺得簡單莊重實為祭祀之要點,繁文縟節,僕僕亟拜,均非所宜也。 上述祭規中未記拜法,蓋因人人皆知也,唯各處風俗亦不盡同,今就所知補記於此。平常祭祖先,家長上香後以次四跪四拜,拜畢焚紙錢,再各一跪四拜,家長奠酒,一揖,滅燭,再一揖,撤香禮畢,祠墓祭行三獻,人多不能參與陪祭者,於獻後分排行禮,四跪四拜畢即繼以一跪四拜,中間不再間斷。此種拜法不知始於何時,唯通行頗廣,所謂拜者乃是叩首兼揖,其一跪三叩首則俗稱為官拜,唯弔喪時用之。婦女只用肅拜,合兩袖當胸,上下數四,跪而伏拜,起立又拜而退,俗語稱婦女拜曰時越切,亦須以鄉音切之,國語無此音,疑其本字亦只是肅耳。範嘯風著《越諺》三卷,為破天荒之書,唯關於祭祀名物亦多缺略,上文所注多記憶所及,述其大概,未能詳備。吾家舊有祭簿,悉留越中族人處,未得查考,七世致公祭祭規為曾叔祖一齋公所訂,具有條理,大旨與平氏相似,唯記得簿中記有忌日酒菜單,大可備考,今不得見,甚可惜也。 民國癸未十月十五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