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知堂回想錄 | 上頁 下頁
一五八 北大感舊錄四


  五,許守白

  上文牽連的說到了許之衡,現在便來講他的事情吧。許守白是在北大教戲曲的,他的前任也便是第一任的戲曲教授是吳梅,當時上海大報上還大驚小怪的,以為大學裡居然講起戲曲來,是破天荒的大奇事。吳瞿安教了幾年,因為南人吃不慣北方的東西,後來轉任南京大學,推薦了許守白做他的後任。許君與林公鐸正是反對,對人是異常的客氣,或者可以說是本來不必那樣的有禮,普通到了公眾場所,對於在場的許多人只要一總的點一點頭就行了,等到發見特別接近的人再另行招呼,他卻是不然。進得門來,他就一個一個找人鞠躬,有時那邊不看見,還要從新鞠過。看他模樣是個老學究,可是打扮卻有點特別,穿了一套西服,推光和尚頭,腦門上留下手掌大的一片頭髮,狀如桃子,長約四五分,不知是何取義,有好挖苦的人便送給他一個綽號,叫做「餘桃公」,這句話是有歷史背景的。他這副樣子在北大還好,因為他們見過世面,曾看見過辜鴻銘那個樣子,可是到女學校去上課的時候,就不免要稍受欺侮了。其實那裡的學生倒也並不什麼特別去窘他,只是從上課的情形上可以看出他的一點窘狀來而已。

  北伐成功以後,女子大學劃歸北京大學,改為文學理學分院,隨後又成為女子文理學院,我在那裡一時給劉半農代理國文系主任的時候,為一二年級學生開過一班散文習作,有一回作文叫寫教室裡印象,其中一篇寫得頗妙,即是講許守白的,雖然不曾說出姓名來。她說有一位教師進來,身穿西服,光頭,前面留著一個桃子,走上講臺,深深的一鞠躬,隨後翻開書來講。學生們有編織東西的,有寫信看小說的,有三三兩兩低聲說話的。起初說話的聲音很低,可是逐漸響起來,教師的話有點不大聽得出了,於是教師用力提高聲音,於嗡嗡聲的上面又零零落落的聽到講義的詞句,但這也只是暫時的,因為學生的說話相應的也加響,又將教師的聲音沉沒到裡邊去了。

  這樣一直到了下課的鐘聲響了,教師乃又深深的一躬,踱下了講臺,這事才告一段落。魯迅的小說集《彷徨》裡邊有一篇《高老夫子》,說高爾礎老夫子往女學校去上歷史課,向講堂下一望,看見滿屋子蓬鬆的頭髮,和許多鼻孔與眼睛,使他大發生其恐慌,《袁了凡綱鑒》本來沒有預備充分,因此更著了忙,匆匆的逃了出去。這位慕高爾基而改名的老夫子尚且不免如此慌張,別人自然也是一樣,但是許先生卻還忍耐得住,所以教得下去,不過窘也總是難免的了。

  六,黃晦聞

  關於黃晦聞的事,說起來都是很嚴肅的,因為他是嚴肅規矩的人,所以絕少滑稽性的傳聞。前清光緒年間,上海出版《國粹學報》,黃節的名字同鄧實(秋枚)劉師培(申叔)馬敘倫(夷初)等常常出現,跟了黃梨洲呂晚村的路線,以復古來講革命,灌輸民族思想,在知識階級中間很有些勢力。及至民國成立之後,雖然他是革命老同志,在國民黨中不乏有力的朋友,可是他只做了一回廣東教育廳長,以後就回到北大來仍舊教他的書,不復再出。

  北伐成功以來,所謂吃五四飯的都飛黃騰達起來,做上了新官僚,黃君是老輩卻那樣的退隱下來,豈不正是落伍之尤,但是他自有他的見地。他平常憤世疾俗,覺得現時很像明季,為人寫字常鈐一印章,文曰「如此江山」。又於民國廿三年(一九三四)秋季在北大講顧亭林詩,感念往昔,常對諸生慨然言之。一九三五年一月廿四日病卒,所注亭林詩終未完成,所作詩集曰「蒹葭樓詩」,曾見有仿宋鉛印本,不知今市上尚有之否?晦聞卒後,我撰一挽聯送去,詞曰:

  如此江山,漸將日暮途窮,不堪追憶索常侍。

  及今歸去,等是風流雲散,差倖免作顧亭林。附以小注雲,近來先生常用一印雲,如此江山,又在北京大學講亭林詩,感念古昔,常對諸生慨然言之。

  七,孟心史

  與晦聞情形類似的,有孟心史。孟君名森,為北大史學系教授多年,兼任研究所工作,著書甚多,但是我所最為記得最喜歡讀的書,還是民國五六年頃所出的《心史叢刊》,共有三集,搜集另碎材料,貫串成為一篇,對於史事既多所發明,亦殊有趣味。其記清代歷代科場案,多有感慨語,如云:

  「凡汲引人材,從古無以刀鋸斧鉞隨其後者。至清代乃興科場大案,草菅人命,無非重加其罔民之力,束縛而馳驟之。」又云:

  「漢人陷溺于科舉至深且酷,不惜借滿人屠戮同胞,以泄其多數僥倖未遂之人年年被擯之憤,此所謂天下英雄人我彀中者也。」孟君耆年宿學,而其意見明達,前後不變,往往出後輩賢達之上,可謂難得矣。廿六年華北淪陷,孟君仍留北平,至冬臥病入協和醫院,十一月中我曾去訪問他一次,給我看日記中有好些感憤的詩,至次年一月十四日乃歸道山,年七十二。三月十三日開追悼會于城南法源寺,到者可二十人,大抵皆北大同人,別無儀式,只默默行禮而已。我曾撰了一副挽聯,詞曰:

  野記偏多言外意,
  新詩應有井中函。

  因字數太少不好寫,又找不到人代寫,亦不果用。北大遷至長沙,職教員凡能走者均隨行,其因老病或有家累者暫留北方,校方承認為留平教授,凡有四人,為孟森,馬裕藻,馮祖荀和我,今孟馬馮三君皆已長逝,只剩了我一個人算是碩果僅存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