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周作人 > 魯迅的故家 | 上頁 下頁
九四、園的最後


  百草園的事情說來很長,但是按下去說,它的歷史實在是相當的短的。甯壽堂的匾額改為德壽堂,顯然為了避清道光的諱,這已是十九世紀的事,即使說新台門的成立提早在嘉慶時代,也還是十八世紀末年而已。至於園的作用時間更是短了,以前以後仍是一個荒園或菜園,只有在中間這幾年發揮了百草園的作用,如《朝華夕拾》中所說的,大概至多不過七八年,即自癸巳至庚子之間。鳴蟬與黃蜂,蟋蟀與斑蝥,何首烏與覆盆子,它們可能長久存在,但是如沒有人和它們發生聯繫,那麼這也是徒然的,只是應時自生自滅罷了。

  新台門於民國八年如《朝華夕拾》上所說賣給了朱文公的子孫了,可是那園卻早已半身不遂,也可以說被陰間小鬼鋸作兩爿,簡直不成樣子了。朱家最初住在東鄰,後來逐漸向外發展,收買了王廣思堂的北部,在鹹歡河沿開門,接著也歸併了百草園貼鄰的孫家房屋。民國二三年頃,仁房的人公議出賣園地,作價一千元,讓與朱家,乃於園中央築上一堵高牆,東半部拿去不打緊,剩下的西半部也成了一長條,顯得狹小,雖然種菜還是可以。

  東邊本來有孫家的高牆,但那邊大概是住宅,嚴密也還當然,幸而園地寬大,西邊梁家交界只是泥牆,既低而又多傾圮,西南一片淡竹林映影過來,仿佛是在一個園裡的樣子,所以並不覺得怎麼,如今碉堡似的磚牆直逼到園中心來,這園至少也總是死掉了一半了。在北伐軍入北京以前,大家來往過金鼇玉 橋,看見橋上靠南那一堵大牆,非常感覺不愉快,事情大小不一樣,但是感覺卻是很有點相像的。北海橋上的牆現今早已拆除,百草園中間的牆大概也是拆了吧,即使別的方面不能恢復原狀,這一點卻是必要的,因為在《朝華夕拾》上,在我這文章上所說的都是整個的百草園,中間是沒有什麼間隔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